[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团簇的束流密度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9959.3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8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刘风光;吴鹏;赵巍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C23C14/34 | 分类号: | C23C14/34;C23C14/54;C23C14/56;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夏舜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密度 控制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纳米团簇的束流密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腔(1)、差分真空腔(5)和沉积腔(12),所述冷凝腔(1)内设置有气管(2)、溅射枪(3)和液氮喷管(4),所述冷凝腔(1)内设置有罗茨泵(6),所述差分真空腔(5)和沉积腔(12)内均设置有分子泵,所述冷凝腔(1)和差分真空腔(5)之间设置有气动力喷头(8);
所述差分真空腔(5)与沉积腔(12)之间设置有锥形体(9),所述锥形体上设置有束流约束小孔(10)和束流密度控制装置(11);
所述束流密度控制装置(11)由束流分流通道和用于调节束流分流通道的控制装置两部分构成;
所述束流分流通道包括设置在锥形体(9)上的第一分流孔(117),转动连接在锥形体(9)上的挡板(112),挡板(112)与锥形体(9)的连接处设置有电机并由电机驱动其旋转,设置在挡板(112)上的第二分流孔(118);
所述第一分流孔(117)和第二分流孔(118)交错设置,所述挡板(112)与锥形体(9)相贴时,所述第一分流孔(117)和第二分流孔(118)封闭;反之,则二者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团簇的束流密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推杆电机(111)、隔板(113)、电极板(114)、固定板(115)和电场发生器(116),所述电场发生器(116)与电极板(114)电性连接,所述推杆电机(111)设置在挡板(112)上且其推杆上设置有隔板(113),所述隔板(113)上设置有固定板(115),所述电极板(114)设置在固定板(11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纳米团簇的束流密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开启罗茨泵(6)和分子泵(7)对冷凝腔(1)、差分真空腔(5)和沉积腔(12)进行抽真空,形成冷凝腔(1)、差分真空腔(5)和沉积腔(12)的压力逐渐减少;
步骤二、通过液氮喷管(4)向冷凝腔(1)内通入液氮,并等待冷凝腔(1)冷凝后,通过气管(2)冷凝腔(1)内填充缓冲气体和溅射气体,并开启溅射电源,开始溅射,原子与离子在缓冲气体中膨胀并冷凝,导致形核的发生并生长成为团簇;
步骤三、团簇通过气动力喷头(8)向差分真空腔(5)内喷射定向的团簇束流,团簇进入差分真空腔(5)内停止团簇生长,锥形体(9)将发散的尺寸分布不均的束流挡住,只留均匀分布的团簇束流继续飞行通过束流约束小孔(10)进入沉积腔(12)内;
步骤四、常态下挡板(112)与锥形体(9)贴合,第一分流孔(117)和第二分流孔(118)封闭,需要调节团簇束流密度时,开启驱动电机运行,挡板(112)旋转,致使第一分流孔(117)和第二分流孔(118)连通,开启电场发生器(116),使得部分极性团簇束流穿过第一分流孔(117)、第二分流孔(118)沉积在电极板(114)上,此时束流约束小孔(10)输出的团簇束流减少;
步骤五、开启推杆电机(111),推杆电机(111)驱动隔板(113)上下运动,隔板(113)向上运动时,隔板(113)上侧的第二分流孔(118)流量降低,隔板(113)下侧的流量增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生院),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995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化拟态邮箱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低成本柔性印刷标签的通信协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