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8440.3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5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周陈俊男;卞泽宇;耿孝国;刘浩淼;张波;许小红;吴春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6 | 分类号: | C02F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就地 臭氧 氧化 处理 系统 使用方法 | ||
1.一种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系统、刮渣系统和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用来为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系统和刮渣系统提供电能;所述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系统将产生的臭氧微纳米气泡喷射到底泥中对底泥氧化降解,在氧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浮渣通过刮渣系统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渣系统包括电动机(3.1)、刮板(3.3)、集渣槽(3.5)和导流筒(3.6);所述导流筒(3.6)上方安装有支架(3.2),支架(3.2)上设置有电动机(3.1),所述电动机(3.1)的输出端设置有刮板(3.3),刮板(3.3)上设置有刮条(3.4);所述集渣槽(3.5)设置在导流筒(3.6)内,所述集渣槽(3.5)用来收集刮条(3.4)刮取的杂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1.2)、逆变器(1.3)和电路线(1.1);所述太阳能板(1.2)呈倒“V”形布置,所述太阳能板(1.2)与逆变器(1.3)通过电路线(1.1)连通,所述逆变器(1.3)将所述太阳能板(1.2)产生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系统包括臭氧发生器(2.3)、第一进水管(2.8)、多级泵(2.7)、气液分离罐(2.11)和微纳米气泡释放器(2.17);所述第一进水管(2.8)和臭氧发生器(2.3)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三通(2.5)与多级泵(2.7)的输入端连接,多级泵(2.7)的输出端与气液分离罐(2.11)输入端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2.11)的输出端与微纳米气泡释放器(2.17)输入端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微纳米气泡释放器(2.17)的输出端将臭氧微纳米气泡喷射到底泥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米气泡释放器(2.17)向下倾斜45°~60°并置于刮渣系统中的导流筒(3.6)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2.8)输入端部安装有80~100目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米气泡释放器(2.17)安装在弯管(2.15)上,所述弯管(2.15)环绕在导流筒(3.6)的外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微纳米气泡发生系统置于箱体(2.1)内,箱体(2.1)和刮渣系统均安装在浮台(5)上,且箱体(2.1)安置于浮台(5)的横梁上,浮台(5)为“U”型结构,导流筒(3.6)上端置于“U”型结构开口处;所述供电系统中的太阳能板(1.2)通过支撑架(4)支撑,支撑架(4)安装在浮台(5)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启动臭氧发生器(2.3),为多级泵(2.7)提供臭氧,调节进气阀,将进气管(2.4)流量计调到最小,臭氧发生器(2.3)输出端直接联接多级泵(2.7);
步骤二:启动多级泵(2.7),池水通过第一进水管(2.8)持续吸取并被滤网进行过滤,去除进水中杂物后,与臭氧混合,逐步调节进气管(2.4)流量计,确保负压表示数为-0.01~0Mpa,形成初步的气液混合流体,初步的气液混合流体继而进入气液分离罐(2.11)中;
步骤三:启动气液分离罐(2.11),分离不溶于水体的多余臭氧气体,使气液比维持在1:10~20,气液分离罐(2.11)安装压力表罐内气压维持在0.3~0.4Mpa;
步骤四:处理好的气液混合物由气液分离罐(2.11)输出端进入第三进水管(2.12)中,下行至第三三通(2.13)处,后进入弯管(2.15)中,由第四三通(2.16)进入微纳米气泡释放器(2.17)中,从而与底泥接触,并将其氧化。
10.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底泥就地臭氧氧化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河道水经第一进水管(2.8)吸入,臭氧发生器(2.3)产生臭氧,河道水和臭氧进入多级泵(2.7)内进行气液混合得到气液混合流体,气液混合流体流入气液分离罐(2.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844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