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阻燃尼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4712.2 | 申请日: | 2021-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5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纪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谦宇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77/02;C08L83/04;C08L71/02;C08L71/10;C08K7/14;C08K7/28;C08K3/34;C08K5/098;C08K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7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阻燃 尼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增强阻燃尼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增强阻燃尼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尼龙混合料43‑46份;红磷12‑15份;增韧剂0.8‑1.4份;玻璃纤维32‑38份;玻璃微珠2‑3份;硅酮粉0.2‑0.5份;抗氧化剂0.2‑0.4份;色母料3‑5份。其制备方法为:先将尼龙混合料、红磷、增韧剂、玻璃微珠、硅酮粉、抗氧化剂和色母料在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得到原料混合物;再将原料混合物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的料斗中,同时将玻璃纤维从侧喂料加入,与原料混合物一起进行熔融、混炼、挤出后,冷却造粒,即可得到增强阻燃尼龙。本申请中的增强阻燃尼龙的成型塑件不易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收缩,进而能够得到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塑件,有利于提高增强阻燃尼龙的整体应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增强阻燃尼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尼龙工程塑料以其在机械性能、耐久性、耐腐蚀性、耐热性等方面的高性能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建筑、办公设备、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
在公开号为CN11118751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阻燃耐磨耐刮擦PA66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PA66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PA66 100-120份、偶联剂1-5份、云母粉15-35份、抗氧剂1-10份、热稳定剂1-10份、相容剂1-10份、磷系阻燃剂20-40份、分散剂1-10份、玻璃纤维30-40份。其公开的PA66复合材料通过云母粉处理、物料混合和挤出造粒制得,具有优异的阻燃、耐磨耐刮擦的性能,其扩大了尼龙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材料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云母粉的化学组成、结构、构造与高岭土相近,又具有粘土矿物的某些特性,具有一定的粘性,与其他原料组分间的作用容易导致成型塑件发生严重的不均匀收缩,发生较大翘曲,进而导致其整体应用性不佳,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尼龙成型塑件的尺寸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增强阻燃尼龙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增强阻燃尼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增强阻燃尼龙,包括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尼龙混合料43-46份;
红磷12-15份;
增韧剂0.8-1.4份;
玻璃纤维32-38份;
玻璃微珠2-3份;
硅酮粉0.2-0.5份;
抗氧化剂0.2-0.4份;
色母料3-5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璃微珠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可保护产品经受急热和急冷条件之间交替变化而引起的热冲击,并增强塑料的韧性,且不降低其本身的刚度。硅酮粉能够提高塑料加工流动性和脱膜性能,改善塑料表面功能,并赋予塑料优异的耐磨性、耐刮擦性和阻燃性能。本申请人发现,硅酮粉和玻璃微珠的配合使用,并辅以增韧剂,够改善非极性的无机矿物和有机物的界面相容性,起到浸润的作用,并发挥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非迁移性,使成型塑件不易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收缩,进而能够得到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塑件,进而有利于提高增强阻燃尼龙的整体应用性。
优选的,所述增强阻燃尼龙中还加入有重量份数为3-7份的功能助剂,功能助剂主要包括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和聚苯醚,且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和聚苯醚的重量份数比为1:(1.2-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和聚苯醚的功能助剂使用熔融时,聚苯醚上的-OH基团和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上的一部分马来酸酐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再和尼龙混合料熔融挤出时,剩下的马来酸酐再与尼龙分子上的-NH2基团反应,形成一个优异稳定的界面层,不仅使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还能够提高增强阻燃尼龙成型塑件的尺寸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谦宇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谦宇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47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