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载型贵金属硼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4506.1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51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丘玉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63 | 分类号: | B01J23/63;B01J23/66;C01B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江裕强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载 贵金属 硼化物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负载型贵金属硼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催化剂包括活性金属相和氧化物基体相,所述活性金属相以纳米颗粒形式弥散分布于氧化物基体相表面,所述活性金属相是一种或多种贵金属的硼化物。发展高效的催化剂设计理念和可控合成方法是推进N2H4·H2O可控制氢技术实用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发明提供了高性能贵金属硼化物催化剂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便、便于量产。所制得的催化剂首次应用于N2H4·H2O催化分解制氢体系,兼具高本征性能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可在近室温条件下高效且稳定地催化N2H4·H2O分解制氢,其活性位于目前报道催化剂的顶尖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氢技术及材料领域,具体涉及负载型贵金属硼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氢能作为洁净高效的二次能源,有望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但氢能的规模化应用需解决制氢、储氢、用氢环节包含在内所面临的科学/技术挑战,其中储氢环节最为突出。因此,发展储氢材料和制氢技术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历经全球学者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可逆储氢材料的工作环境尚不能或同时满足车载燃料电池应用要求。鉴于此研究现状,自2000年前后,各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化学储氢材料可控放氢技术研究,由此引发了化学储氢材料的研究热潮。其中水合肼(N2H4·H2O)作为新型化学氢化物不仅具备典型储/制氢一体化特征,同时具有高储氢密度(8wt%)、低廉价格(2$/L)、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制氢反应不产生固体副产物等突出优点,在车载/便携式氢源方面的应用潜力最被看好。
发展N2H4·H2O可控制氢技术的核心关键在于研制出高活性、高制氢选择性和良好稳定性的催化剂。前期研究发现,单金属Ir、Ru、Ni三种金属对于N2H4·H2O分解反应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其中,贵金属Ir、Ru表现出高催化活性,但其制氢选择性过低;过渡金属Ni虽表现出较高的制氢选择性,但其催化活性却远低于贵金属Ir和Ru。近年来,各国学者综合运用合金化、结构纳米化、引入碱性氧化物载体等改性策略,总体上大幅度改善了催化剂活性和制氢选择性,其中以非贵金属Ni与贵金属Pt、Ir、Rh等所形成的系列二元合金催化剂的发展尤为迅猛。然而,代表性Ni-Pt合金催化剂虽在近室温条件下可100%选择性地催化N2H4·H2O分解制氢,但其催化活性(2194h-1)却远低于单金属Ir(近8000h-1),远无法满足制氢系统的实用需求。在力求扭转这一局面的科研实践中,以发展高性能Ni基二元合金催化剂为目标的研究对象仍会得到沿用,但相比之下,打破常规元素选择与拓宽成分探索空间的研究策略重点考察Ir基催化剂的综合催化性能显然更具实用性。
目前,贵金属硼化物在催化、阻燃剂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主要采用电弧熔炼或高温烧结的方法制备,且需真空密封石英舟的严苛条件(cited:The crystal chemistryof platinum metal borides)。该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能量且无法批量生产,同时不具有安全性。对此,急需迫切寻找一种简易且可大量生产的贵金属硼化物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N2H4·H2O催化分解反应的负载型贵金属硼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便、便于量产、制得的催化剂兼具高本征催化性能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可在碱性条件下高效且稳定地催化N2H4·H2O分解制氢反应,综合催化性能位于目前顶尖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45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镧改性污泥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中压配电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