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枇杷炭疽病菌巢式PCR特异性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2148.0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5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吴頔;袁婷;梁国鲁;郭启高;张红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48;C12Q1/0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重庆智慧之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4 | 代理人: | 高彬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枇杷 炭疽 病菌 pcr 特异性 引物 及其 检测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枇杷炭疽菌巢式PCR特异性引物,分别作为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的内侧引物对,以待测样品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两轮PCR扩增后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通过目标片段判定供试样品是否携带胶孢炭疽菌或尖孢炭疽菌。本发明的方法对胶孢炭疽菌、尖孢炭疽菌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用性好,可用于快速、准确和灵敏地检测枇杷叶片中微量的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对枇杷炭疽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涉及枇杷炭疽病菌的检测,具体涉及一种枇杷炭疽病菌巢式PCR特异性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药用价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其种植面积增大,病害问题突显,其中枇杷炭疽病是一种发病率最高、发病范围最广的病害,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该病害主要为害枇杷叶片、果实,造成叶斑和果实软腐症状,且危害时间长,从生长发育至采后贮藏时期均可发病,为果农和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枇杷炭疽病主要由真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侵染所致,其分生孢子一般从伤口、气孔等入侵,有时也可以直接穿透表皮入侵。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昆虫等媒介进行传播,其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其中在25℃时萌发率最高;适宜相对湿度为90%以上,在饱和湿度和水滴中的萌发率最高,为72.35%。孢子萌发后可产生芽管,芽管与寄主表面接触后顶端膨胀形成附着胞附着于寄主表面,从附着胞的下方产生菌丝通过细胞间隙对寄主细胞进行侵染。
由于未成熟枇杷中绿原酸含量较高,同时含有的一些抑菌物质能够钝化病原菌分泌的水解酶,所以病原菌的附着胞通过皮孔侵入枇杷后不会立即产生侵入菌丝,而是埋藏在枇杷表皮或角质层内,静止休眠可达数月,表明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若在田间观察到病症再进行防治已为时过晚。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枇杷炭疽病菌分子检测技术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枇杷炭疽病菌巢式PCR特异性引物,分别作为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的内侧引物对,以待测样品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两轮PCR扩增后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通过目标片段判定供试样品是否携带胶孢炭疽菌或尖孢炭疽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枇杷炭疽菌巢式PCR特异性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枇杷炭疽菌为枇杷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或枇杷尖孢炭疽菌(C.acutatum);
所述枇杷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的ITS区内侧特异性引物的上游引物Cg1F:5’-GAAGGAAGGGTCTCCGCGAC-3’;
所述枇杷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的ITS区内侧特异性引物的下游引物Cg1R:5’-TCCTAGTGCGAGACGTAA-3’。
所述枇杷尖孢炭疽菌(C.acutatum)的ITS区内侧特异性引物的上游引物Ca1F:5’-ACCCTTTGTGACATACCTAACC-3’;
所述枇杷尖孢炭疽菌(C.acutatum)的ITS区内侧特异性引物的下游引物Ca1R:5’-GAGCCGAGTTCAACCTGTAA-3’。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巢式PCR的检测过程中,
所述枇杷炭疽菌的ITS区外侧通用引物的上游引物:
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
所述枇杷炭疽菌的ITS区外侧通用引物的下游引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21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