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1877.4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7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贵;朱郭福;陈晨;李强;刘珊;王隆扬;柯少兴;于天琦;王晓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胡琦旖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层叠 电动汽车 动态 无线 充电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侧子系统和供电侧子系统;
所述供电侧子系统包括分段式导轨和控制组件,所述分段式导轨铺设在路面的下方,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分段式导轨连接;所述移动侧子系统包括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安置在电动汽车的底部;
所述分段式导轨包括多个发射线圈导轨,多个所述发射线圈导轨采用交替层叠的方式布设,位于下层的发射线圈导轨设置在位于上层的两个相邻的发射线圈导轨的切换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式导轨包括第一发射线圈导轨阵列和第二发射线圈导轨阵列;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导轨阵列包括若干个沿行车方向排布的第一发射线圈导轨,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导轨与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导轨阵列包括若干个沿行车方向排布的第二发射线圈导轨,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导轨与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导轨之间留有第一间距,并构成上层导轨切换区域;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导轨的布设位置对应所述上层导轨切换区域,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导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线圈导轨和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导轨的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负载监控单元和发射控制单元;
所述负载监测单元用于获得电流监测信息;所述发射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电流监测信息调控发射线圈导轨的发射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子系统还包括:供电电源、电源逆变单元和第一补偿网络单元;
所述供电电源、所述电源逆变单元、所述第一补偿网络单元和所述发射线圈导轨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补偿网络单元与所述负载监控单元连接,所述发射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负载监控单元、所述电源逆变单元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侧子系统还包括:第二补偿网络单元、整流单元和输出负载;
所述接收线圈、所述第二补偿网络单元、所述整流单元和所述输出负载依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的上方放置有铁氧体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偿网络单元采用LCC-S补偿结构。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导轨包括关机模式、待机模式和功率输出模式这三种工作模式;所述控制组件根据监测信息调控所述发射线圈导轨的工作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层叠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一个发射线圈导轨,若监测到该发射线圈导轨对应的线圈逆变电流幅值变化,则判定该发射线圈导轨进入充电状态;
监测并判断当前发射线圈导轨是否进入充电状态,若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则控制当前发射线圈导轨进入功率输出模式,控制沿行车方向排布的下一个发射线圈导轨进入待机模式,并判断沿行车方向排布的上一个发射线圈导轨是否处于充电状态;若上一个发射线圈导轨不处于充电状态,则控制上一个发射线圈导轨进入关机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187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