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联恒压充电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9405.5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0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毛广甫;唐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瑞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2 | 分类号: | B60L53/62;B60L58/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7 | 代理人: | 黄立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充电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串联恒压充电系统和方法,包括:一恒流充电模块和一恒压充电模块;一电压检测模块和一电流检测模块,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恒流充电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恒压充电模块;一切换模块,连接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和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至所述电池组,使所述切换模块选择所述恒流充电模块接入所述电池组或所述恒压充电模块接入所述电池组;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和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电池组内的单体电池的电压或电流状态来控制所述电池组内每一单体电池接入或断开所述恒流充电模块和所述恒压充电模块;所述恒压充电模块工作的电压值为最先到达恒压点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电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串联恒压充电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经济和新能源战略的发展以及电动汽车技术的日益成熟,目前各大城市正在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而如何使电动汽车能够方便快捷的充电就成为其推广应用的一个决定性的重要环节。
目前充电桩市场上的主流充电方法是恒流恒压充电(CC-CV,constantcurrentconstant voltage),即阶段1采用较大电流进行恒流充电,电池电压迅速上升,达到截止电压时转入阶段2进行恒压充电,充电电流逐步衰减至预设截止电流后充电过程结束。阶段1是整个充电阶段的主要过程,充入的电荷量占比超过85%,然而,由于单体电池容量有限,在电池本身能量密度没有较大突破的情况下,现有的几乎所有的电动车采用的都是电池包或电池组的形式,即将若干个单体电池串联组成一个整体为电动车供电,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那么,此时如果采用上述的恒流恒压充电方法便是将整个电池组整体进行阶段1的恒流充电和阶段2的恒压充电,由于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在实际使用过程的状态和性能衰减各不相同,导致阶段1时有的单体电池电量超过85%,而有的单体电池电量不足85%,阶段2时各个单体电池电流达到预设值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因此采用上述整体的恒流恒压充电方式无法达到电池组最大的充电效能,极大的降低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适用于电池组的快速稳定的恒压充电系统和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单体电池单独切断恒流或恒压充电电路,使每一单体电池均达到最优充电状态,达到电池组最佳充电状态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串联恒压充电系统,用于电池组充电,包括:一恒流充电模块和一恒压充电模块;一电压检测模块和一电流检测模块,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恒流充电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恒压充电模块;一切换模块,连接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和所述电流检测模块至所述电池组,使所述切换模块选择所述恒流充电模块接入所述电池组或所述恒压充电模块接入所述电池组;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和所述电流检测模块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电池组内的单体电池的电压或电流状态来控制所述电池组内每一单体电池接入或断开所述恒流充电模块和所述恒压充电模块;所述恒压充电模块工作的电压值为最先到达恒压点的所述单体电池的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恒流充电模块和所述恒压充电模块分别具有独立的多个恒流单元和多个恒压单元,每一个所述恒流单元或所述恒流单元为一个所述单体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一个所述恒流充电模块内的所述恒流单元的数量和一个所述恒压模块内的所述恒压单元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模块具有一计数单元,所述计数单元读取所有所述单体电池的电压达到恒压点时切换所述电池组电性连接所述恒压充电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模块具有一延时单元,使所述电池组从所述恒流充电单元切换至所述恒压充电单元的时间间隔30秒到50秒。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从所述恒流充电单元切换至所述恒压充电单元的时间间隔为40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瑞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瑞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94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脂分解菌制剂
- 下一篇:一种用于室外施工作业的三维仿真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