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化有机质介导的蓝藻打捞脱水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6840.2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2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潘辉;王贵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霖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B63B35/32;B30B9/06;B30B9/26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联创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30 | 代理人: | 刘刚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质化 有机质 蓝藻 打捞 脱水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质化有机质介导的新型蓝藻打捞脱水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生物有机材料粉碎成1‑50mm的细粉料作为捕藻介质;S2、将捕藻介质抛洒进蓝藻水华水面,捕藻介质在风浪作用下与蓝藻充分接触,粘附蓄积蓝藻;S3、抽吸藻介絮凝物,再次与有机介质粉体充分混匀后输送到脱水成型系统进行深度压缩脱水。本发明的轻质化有机质介导的新型蓝藻打捞脱水工艺,可以采用漂浮平台,移动围隔集藻,根据打捞、混匀、脱水设备组合安装要求,特制可移动一体化移动作业平台,具有快速移动作业的便捷性,经压缩脱水形成的固态化的藻介混合物运输便捷,燃烧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园林绿废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的轻质化有机介质和蓝藻打捞脱水工艺设备和技术方案。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水平越来越严重,富营养化导致的水体藻华爆发风险高,滇池、巢湖、太湖等大型富营养化湖泊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蓝藻水华治理从生物、化学、物理各种工艺方法均有研究报道,针对太湖、滇池、巢湖等重度爆发区域的藻类治理,最有效、切实可行的控制手段是通过风场作用,利用软围隔将藻华导流至湾区形成较厚的蓝藻堆积区,采用漂浮式水泵将上层藻液抽到罐车或通过管道输送到藻水分离站进行初步处置。
蓝藻细胞内含水95%以上,抽吸的藻液含水量更高,需要进一步进行藻水分离;传统方法是将水华蓝藻通过筛滤,去除大颗粒杂质后,在滤液中添加絮凝剂及其助剂(通常采用的絮凝剂为PAC、PAM、硫酸亚铁等),搅拌均匀,将需要脱水处理的藻浆通管道泵送至离心设备中,加絮凝剂调节后离心脱水,获得含水量为85%-90%的藻泥,藻泥经卸料口排出,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或直接运输至焚烧厂做焚烧处理。
由于新修订固废法的实施,对垃圾分类要求更加严格,伴随城市精细管理的推进,城市园林绿化修剪移植等过程产生的绿废处理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农业废弃物可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进行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通过有机肥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城市绿废因土地占用、城市管理、运输成本等限制性因素多,很难实现资源化利用,传统的处理方法为填埋或焚烧处理。
如何将园林绿废处理与滨湖型城市蓝藻打捞有效结合,实现高效环保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滨湖型城市精细化管理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使得滨湖型城市园林绿废及农业废弃物与蓝藻打捞的有效结合,实现园林绿废、农业废弃物更加生态环保低碳的资源化利用,发明了轻质化有机质介导的新型蓝藻打捞脱水工艺技术方法。
了轻质化有机质介导的新型蓝藻打捞脱水设备包括以下六个核心部分:
(1)轻质化有机介质的一体化生产系统、(2)介质原位抛洒水动力耦合吸附技术、(3)藻介絮凝物收集系统、(4)藻水与介质机械混匀系统、(5)藻介混合物深度脱水成型系统和(6)一体化快速移动作业平台。
轻质化有机介质的一体化生产系统:分别采用绿化养护修剪的树枝、树干、树叶、草坪修剪草渣、玉米芯、稻壳、稻草、玉米秸秆、竹子为原料,加工成一定粒径5-50mm的细粉料作为捕藻介质,各介质可单独使用,也可任意比例混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材质特性,树干、树枝比重较大细粉有机质材料需要选用特定的EM、酵素菌复合菌种和尿素2-6千克/立方,设定发酵为有氧发酵10-30天不等,腐熟后获得轻质化有机介质。轻质化有机介质的一体化生产系统主要核心组成包括传送带、粉碎设备和有机介质打包设备;通过传送带将需要粉碎的材料送入粉碎设备中,粉碎后通过有机介质打包设备打包。
介质原位抛洒水动力耦合吸附技术:以加工好的粒径5-50mm有机介质为天然捕藻絮凝材料,采用研发的抛洒设备,在蓝藻水华爆发严重的水面,进行均匀抛洒,利用风浪的水动力学耦合作用,实现介质对藻颗粒的充分粘附捕集,根据藻类生物量,以不同有机质的捕藻能力为基准,调节有机介质的用量,每克干基有机质捕藻参数为106个藻细胞。将打包好的有机介质通过传送带输送至抛洒设备,传送带和抛洒设备均置于船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霖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霖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68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