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6795.0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7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马兵兵;王晓明;马柱银;谢晴;孙祎;汤家豪;瞿杰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南汇水利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10 | 分类号: | E02D31/10;E02D31/08;E02D27/16;E02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01399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减 群桩挤土 效应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群桩施工区域(10)与外部建筑物区域(20)之间测定隔离沟(1)和钢板桩(2)的位置,所述钢板桩(2)的一侧面朝向所述外部建筑物区域(20),另一侧面朝向所述群桩施工区域(10),所述隔离沟(1)设于所述钢板桩(2)与所述群桩施工区域(10)之间;
步骤2、将所述钢板桩(2)打设在地面中;
步骤3、开挖所述隔离沟(1);
步骤4、在所述隔离沟(1)的底部钻设多个应力释放孔(3),并向每个所述应力释放孔(3)中沉放隔振组件(4);
步骤5、对所述群桩施工区域(10)进行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所述钢板桩(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21),所述凹槽(21)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2)为U型钢板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和步骤4之间还包括:
步骤M、围设所述隔离沟(1)的防水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M中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挡水土埂(11)和截水沟,所述挡水土埂(11)围设于所述隔离沟(1)外,所述截水沟围设于所述挡水土埂(11)的四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沟(1)呈倒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在所述隔离沟(1)的底部钻设多个应力释放孔(3),并向每个所述应力释放孔(3)中沉放隔振组件(4)的步骤如下:
步骤4.1、在所述隔离沟(1)的底部测定所述应力释放孔(3)的位置;
步骤4.2、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按所述应力释放孔(3)排列跳孔施工,依次钻设多个所述应力释放孔(3),每钻设一个所述应力释放孔(3),并向该所述应力释放孔(3)中沉放相应的所述隔振组件(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的所述隔振组件(4)包括填充袋(41)以及放置于所述填充袋(41)内的碎石(42)和泡沫板(43),所述泡沫板(43)沿所述应力释放孔(3)的轴向延伸,沿垂直于所述应力释放孔(3)轴向的方向,所述碎石(42)布置于所述泡沫板(43)的两侧,并填充满所述填充袋(41),所述泡沫板(43)两端分别贴靠于所述填充袋(41)的内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的多个所述应力释放孔(3)呈梅花形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
步骤P:平整所述群桩施工区域(10)与所述外部建筑物区域(20)之间的施工场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南汇水利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南汇水利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679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