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非对称传输的光学薄膜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5894.7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6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乙杉;娄朝刚;杨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1/118 | 分类号: | G02B1/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秦秋星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对称 传输 光学薄膜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非对称传输的光学薄膜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周期性阵列实现光线非对称传输的光学薄膜结构。这种非对称传输光学薄膜结构包括透明介质基底和位于基底表面的透明介质周期性结构。这种非对称传输薄膜结构利用周期性阵列中高度不同的表面,光正向入射时从不同表面反射的光的相位差在(2n‑1.25)π至(2n‑0.75)π的范围内(n取正整数1,2,3,...),实现干涉相消。光反向入射时从高度不同表面透射的光的相位差在(2n‑1.25)π至(2n‑0.75)π的范围内,实现干涉相消。这种结构在正向入射时降低反射,在反向入射时降低透射,达到非对称传输的效果,即光的单向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对称传输的光学薄膜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周期性结构实现光正向入射时降低反射,反向入射时降低透射的非对称光学薄膜结构。
背景技术
减反膜在光学元件和光电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单层减反膜的制备是在基底表面镀一层折射率与厚度符合一定要求的薄膜。其工作原理是从薄膜的上下两个面反射的光的相位差为π的奇数倍,以便实现干涉相消,达到减少反射的效果。对于多层减反膜,其工作原理也是类似,从不同界面反射的光干涉相消。只不过因为反射可以在多个界面发生,反射光的相位差不一定是π的奇数倍。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需要透明窗口的场合,比如眼镜片、透镜、光伏组件表面的玻璃、需要采光的建筑玻璃等,其透明基底表面往往会镀一层或多层薄膜,以便增加光的透过。但是,当光穿过这些窗口后,会被窗口后面的一些物体表面再次反射回来,这些再次反射的光会又一次穿过窗口,出射到外面。在一些应用场合,比如光伏组件表面的玻璃,这种再次出射到外面的情况是不希望出现的,因为会造成光的浪费。
这种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传统减反膜在设计时仅考虑光从一个方向入射的反射情况,不关心光从另外一个方向入射时的透射情况。因此,如果能够在设计时就考虑光从两个方向入射的情况,可能会实现光的非对称传输,即光正向入射时降低反射,反向入射降低透射,则会非常有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光学结构中光的双向传输问题,提供一种正向入射减反射、反向入射减透射的非对称传输光学薄膜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现非对称传输的光学薄膜结构,包括透明介质基底和位于透明介质基底表面的周期性透明介质长条阵列;光从长条阵列一侧正向入射所述光学薄膜结构时,长条阵列表面与基底表面的反射的光的相位差在(2n-1.25)π至(2n-0.75)π的范围内,n取正整数;光从基底一侧反向入射所述光学薄膜结构时,从长条阵列表面与基底表面透过的光的相位差在(2n-1.25)π至(2n-0.75)π的范围内;从长条阵列表面和基底表面反射或透射的光的强度通过改变长条的高度、宽度和间距来调节。
优选地,所述周期性透明介质长条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凸”字形或“凹”字形。
优选地,所述透明介质基底和长条的折射率取值范围为1.1-3。
优选地,所述透明介质长条的高度为10nm-10μm。
优选地,所述基底的厚度为30nm-100mm。
优选地,所述透明介质长条阵列的周期为10nm-100μm。
优选地,所述基底和介质的材料为透明有机或无机材料。
优选地,反向入射光源可以位于基底内部或外部。
有益效果:
(1)这种非对称传输光学薄膜结构可以实现对一个方向入射光的减反射和对另一个方向入射光的减透射,达到非对称传输的效果。
(2)采用这种非对称传输光学薄膜结构能够得到更低的反射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58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