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1064.7 | 申请日: | 202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46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颜拥;黄建平;章天晗;张智;林振智;姚影;郭少勇;韩嘉佳;孙歆;陈浩;李钟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41/0894 | 分类号: | H04L41/0894;H04L69/16;H04L9/40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许守金 |
地址: | 31001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块 共识 机制 分布式 协同 优化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将区块链共识机制引入到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中,进而在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架构中融入代表选举与决策验证环节,借助智能合约技术,依托区块链去中心化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基于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控制优化模型,使得区块链上的信息能被其他节点查询并验证,让不同节点之间达成共识,实现不同节点在互不信任的环境下得到一致的并难以被篡改伪造的数据信息,以消除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系统中易被恶意主体篡改信息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区外来电的不断增加以及极端自然灾害的频发,电网运行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亟需充分利用源网荷储等各类调节资源,提升电网弹性调节能力,适应能源变革发展的需要。相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及分散式控制模式,分布式协同控制具备较好的经济性、通信鲁棒性强以及能够满足分布式终端可插拔等优点,能较好地适用于的建设。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电力系统中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分解协调方法与纯分布式方法两大类。其中,典型的分解协调方法主要包括目标级联分析、交替方向乘子法等,这类方法需要设置上级协调中心。纯分布式方法主要包括近端消息传递、最优性条件分解等,这类方法仅由各个区域共同完成信息传递与优化计算。
然而,以上方案并没有涉及如何应对恶意主体的攻击行为,缺乏一种有效预防恶意主体攻击的方案,同时上述方案信息交互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以至于在实际分布式协同控制实践中仍存在恶意主体攻击、信息交互局限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区块链共识机制引入到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中,进而在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架构中融入代表选举与决策验证环节,借助智能合约技术,依托区块链去中心化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基于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控制优化模型,使得区块链上的信息能被其他节点查询并验证,让不同节点之间达成共识,实现不同节点在互不信任的环境下得到一致的并难以被篡改伪造的数据信息,以消除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系统中易被恶意主体篡改信息的风险的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针对多类型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的需求,选择参与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的主体;
第二步,根据分布式协同控制模式下多主体间的数据信息交互关系,确定面向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的区块链部署方式;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区块链部署方式,构建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架构;
第四步,在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架构中融入代表选举与决策验证环节,借助智能合约技术,依托区块链去中心化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基于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控制优化模型,使得区块链上的信息能被其他节点查询并验证,让不同节点之间达成共识,实现不同节点在互不信任的环境下得到一致的并难以被篡改伪造的数据信息,以消除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系统中易被恶意主体篡改信息的风险。
本发明经过不断探索以及试验,将区块链共识机制引入到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中,进而在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架构中融入代表选举与决策验证环节,借助智能合约技术,依托区块链去中心化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基于共识机制的分布式协同控制优化模型,使得区块链上的信息能被其他节点查询并验证,让不同节点之间达成共识,实现不同节点在互不信任的环境下得到一致的并难以被篡改伪造的数据信息,以消除分布式协同优化控制系统中易被恶意主体篡改信息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10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