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藏流动全耦合的压采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422759.9 申请日: 2021-04-15
公开(公告)号: CN113111607B 公开(公告)日: 2022-04-15
发明(设计)人: 彭瑀;骆昂;李勇明;常泰;唐旺 申请(专利权)人: 西南石油大学
主分类号: G06F30/28 分类号: G06F30/28;E21B43/26;G06F111/10;G06F113/08;G06F119/14
代理公司: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代理人: 袁英
地址: 610500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油藏 流动 耦合 一体化 数值 模拟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油藏流动全耦合的压采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结构化储层网格和裂缝初始单元,过程如下:在x-y直角坐标系下建立储层的结构化网格,将储层长度Lx划分成ni段,储层宽度Ly划分为nj段,整个储层便被划分成了ni×nj的结构化网格,xi,j和yi,j分别代表着每个网格的长度和宽度,下标i和j代表着每一个网格在储层中的位置;在储层网格基础上,建立人工裂缝的初始单元,对压裂延伸位置处一定范围内的储层网格进行细化,并在细化后的网格上添加一段有3个网格长度的人工裂缝,裂缝延伸方向为y方向,将其作为人工裂缝初始单元,储层网格中人工裂缝被基质网格切分为具有一定长度的线段,每一个线段代表一个人工裂缝单元,人工裂缝的初始单元数为nL0,人工裂缝单元总数表示为nL,任意裂缝单元编号为L,每个人工裂缝单元长度为ξL,随着裂缝的延伸扩展,nL会逐渐增大,直至压裂结束;

(2)计算压裂过程中的人工裂缝半长、人工裂缝宽度分布、人工裂缝内流体压力分布、基质油相压力分布和基质液相饱和度分布,过程如下:

水力压裂模型中人工裂缝内为单相流动,水力压裂模型如下:

a)考虑流体滤失的裂缝宽度模型:

式中,W(y)——人工裂缝任意位置处宽度,m;

H——人工裂缝高度,m;

v——储层岩样的泊松比,无因次;

E——储层岩样的杨氏模量,MPa;

σh——水平最小主应力,MPa;

Pm(y)——人工裂缝任意位置处的基质流体压力,MPa;

μ——压裂液的黏度,mPa·s;

vl——压裂液滤失速度,m/s;

t——时间,s;

kmf——人工裂缝与基质的平均渗透率,mD;

——人工裂缝到其所在基质网格中心点间的距离,m;

b)压裂过程中的基质渗流模型

Pmc=Pmo-Pml

式中,Amf——裂缝与基质的接触面积,m;

KF——人工裂缝的渗透率,D;

VF——人工裂缝单元的体积,m3

KFrl——人工裂缝液相相对渗透率,无量纲;

PF——人工裂缝流体压力,MPa;

φF——人工裂缝的孔隙度,无因次;

φm——储层基质孔隙度,无因次;

Km——基质渗透率,mD;

Kmrl——基质中液相的相对渗透率,无因次;

Kmro——基质中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无因次;

Sml——基质中的液相饱和度,无因次;

Vb——基质单元体积,m3

μl——基质中的液相黏度,mPa·s;

μo——基质中的油相黏度,mPa·s;

Bl——基质中液相的体积系数,无因次;

Bo——基质中油相的体积系数,无因次;

Pml、Pmo——基质中液相、油相的压力,MPa;

Pmc——基质中的毛管压力,MPa;

δm——基质网格是否含有人工裂缝的判断参数,当储层基质网格有裂缝穿过时δm=1;当储层基质网格无裂缝穿过时δm=0;

c)油藏渗流初始条件为:

Pmo(i,j,t)|t=0=Pe

式中,Pe——油藏原始地层压力,MPa;

i,j——网格的位置坐标;

d)裂缝延伸边界条件为:

PFtL=1,t=PZ

式中,G——储层岩样的体积模量,MPa;

PFtL=1,t——压裂施工中的井底流体压力,即第1段人工裂缝单元内的流体压力,MPa;

PZ——压裂施工中的井底泵注压力,MPa;

nL——压裂施工时间t时的人工裂缝单元的总数;

ξL——人工裂缝单元的长度,m;

Q——开井生产至时间t时的油井累积产量,m3

e)油藏基质渗流边界条件为:

式中,Lx,Ly——分别表示储层长度和储层宽度,m;

对水力压裂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任意时间下的人工裂缝任意位置处的宽度W(y)、人工裂缝任意位置处的流体压力PF、基质油相压力Pmo、基质液相饱和度Sml,由此得到压裂施工时间t下的每个裂缝单元的宽度WL,t、每个裂缝单元的流体压力PFL,t、每个基质网格的油相压力Pmoi,j,t和每个基质网格的液相饱和度Smli,j,t,以及压裂施工时间t下的尖端裂缝单元内的流体压力将代入下式,得到压裂施工时间t下的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Ii,t

将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Ii,t与储层岩石的断裂韧性KIC进行比较,当KIi,t≤KIC时,压裂施工时间t下的人工裂缝不发生裂缝扩展,裂缝长度不变,重复步骤(2)进行时间t+1下的计算,时间t+1下的人工裂缝单元总数仍为nL;当KIi,t>KIC时,人工裂缝沿y方向发生扩展,裂缝长度增加,重复步骤(2)进行时间t+1下的计算,时间t+1下的人工裂缝单元总数为nL=nL+1;

计算直到压裂施工完成时t=tend结束,此时获得时间t=tend时的人工裂缝单元总数nL、每个裂缝单元的宽度每个裂缝单元内的流体压力人工裂缝半长nL×ξL、每个基质网格的油相压力和每个基质网格的液相饱和度

(3)计算油井返排-生产过程中储层压力分布和储层含水饱和度分布,过程如下:

油井返排-生产模型如下:

a)油藏中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Pfc=Pfo-Pfl

式中:KFro——人工裂缝液相和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无量纲;

Kfrl、Kfro——微裂缝液相和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无量纲;

Kf——微裂缝的渗透率,D;

Vf——微裂缝网格的体积,m3

qFl、qFo——人工裂缝中液相和油相的源汇项,m3/s;

SFl、Sfl——人工裂缝和微裂缝中液相饱和度,无量纲;

φF、φf、φm——人工裂缝、微裂缝和基质的孔隙度,无量纲;

Pfl、Pfo——微裂缝的液相压力和油相压力,MPa;

QfFl、QfFo——主裂缝的液相、油相窜流量,m3/s;

δf——微裂缝网格是否含有人工裂缝的判断参数,当微裂缝网格有裂缝穿过时δ=1;当微裂缝网格无裂缝穿过时δ=0;

t2——油井返排-生产的时间,s;

β——单位转换系数,取β=0.001;

b)初始条件包括初始压力及初始饱和度的分布:

式中:——压裂施工结束时每个裂缝单元的流体压力,即油井返排-生产模拟中的人工裂缝初始压力分布,MPa;

——压裂施工结束时每个基质网格的油相压力,即油井返排-生产模拟中基质和微裂缝的初始油相压力分布,MPa;

式中:——压裂施工结束时每个基质网格的液相饱和度,即油井返排-生产模拟中基质和微裂缝的初始液相饱和度,无量纲;

c)内边界条件为:

PF(xw,yw,t2)=Pwf(t2)

式中,xw、yw——油井所在网格单元的横、纵坐标值,m;

Pwf——井底流压,MPa;

d)外边界条件为:

将步骤(2)中计算得到的参数当作油井返排-生产模型的初始条件,求解得到不同时间下的人工裂缝流体压力PF、微裂缝油相压力Pfo和基质油相压力Pmo;以及不同时间下的人工裂缝液相饱和度SFl、微裂缝液相饱和度Sfl和基质液相饱和度Sml,由此获得时间t2下基质网格的液相饱和度Sml(i,j,t2)、基质网格的油相压力Pmo(i,j,t2)、微裂缝网格的液相饱和度Sfl(i,j,t2)、微裂缝网格的油相压力Pfo(i,j,t2)、人工裂缝单元的液相饱和度SFl(L,t2)、人工裂缝单元的油相压力PF(L,t2);

(4)计算油井的产能,过程如下:

将时间t2=0和时间t2下基质网格液相饱和度、微裂缝网格液相饱和度、人工裂缝单元液相饱和度代入下式,计算得到开井生产至时间t2时的油井累积产量Q:

式中,Q——开井生产至时间t2时的油井累积产量,m3

ni,nj——基质和微裂缝网格中x方向上和y方向上的网格总数;

nL——人工裂缝单元的总数;

ξL——每个人工裂缝单元的长度,m;

xi,j、yi,j——i,j位置处基质和微裂缝网格的长度和宽度,m;

Sml(i,j,0)——油井返排-生产开始时i,j位置处基质网格的初始液相饱和度;

Sfl(i,j,0)——油井返排-生产开始时i,j位置处微裂缝网格的初始液相饱和度;

SFl(L,0)——油井返排-生产开始时第L段人工裂缝单元的初始液相饱和度;

Sml(i,j,t2)——开井生产至时间t2时i,j位置处基质网格的液相饱和度;

Sfl(i,j,t2)——开井生产至时间t2时i,j位置处微裂缝网格的液相饱和度;

SFl(L,t2)——开井生产至时间t2时第L段人工裂缝单元的液相饱和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275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