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生儿专用经皮黄疸仪及其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11489.1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7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黄希;陈琼;张秀娟;母得志;唐军;夏斌;胡勇;滑心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N5/06 | 分类号: | A61N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李林合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生儿 专用 皮黄 及其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生儿专用经皮黄疸仪及其监测方法,包括经皮黄疸仪外壳,所述经皮黄疸仪外壳的内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安装有内部集成检测系统的智能芯片以及用于提供电能的蓄电池,经皮黄疸仪外壳的上端外表面从左到右依次镶嵌安装有用于显示智能芯片检测数据的液晶显示屏以及用于操作整个装置的触屏功能操作区,经皮黄疸仪外壳的前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检测的检测探头,经皮黄疸仪外壳的后侧壁面镶嵌安装有用于控制整个装置开关的开关键。本发明中,除具有市面上所有经皮黄疸仪具有的测定皮肤胆红素值的功能外,还具有针对不同的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小时数或日龄处理方式的新生儿黄疸处理方式参考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生儿专用经皮黄疸仪及其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有5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它既可以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脑损伤。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型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甚至使新生儿发生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如核黄疸),及时、准确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可避免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以血清胆红素值作为诊断金标准,但血清胆红素的测定为一有创操作,需要频繁采集患儿的静脉血进行监测,给患儿带来痛苦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医源性失血,并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较大压力和经济负担。
为避免患儿医源性失血的发生,各大医院新生儿科均使用经皮黄疸仪(如JH20-1C)进行辅助监测,然而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1.临床常用测定前额眉弓连线中点上l cm和两乳头连线中点两处皮肤(光照过程中暴露于蓝光中,以下简称暴露部位)的经皮胆红素值来评估新生儿的黄疸程度。而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光照过程中经患儿皮肤暴露部位监测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迅速下降,与同时间点监测的血清总胆红素值相差较大,并不能准确反映患儿的真实黄疸程度。经[1]研究证明,光照疗法中选择皮肤遮盖部位,尤以选择遮盖的胸骨第二肋正中皮肤测量的经皮胆红素值能更准确反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参考文献:[1]新生儿皮肤遮盖与暴露部位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7):835-839.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7.07.014。
2.临床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型的处理需要参照3个标准:
①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生后不同时间黄疸干预参考标准(图5);
摘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②胎龄35周及以上新生儿黄疸光疗干预标准(图6);
注: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窒息、显著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
摘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③胎龄35周及以上新生儿黄疸换血干预标准(图7);
注: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窒息、显著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
摘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14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