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配式船舶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11485.3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0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陆超;王治国;许峰;刘光武;孙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1/50 | 分类号: | B63B21/50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配式 船舶 | ||
1.一种组配式船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动力船舶(100)、一载荷船舶(200)、两个解脱装置(300),所述动力船舶(100)、所述载荷船舶(200)通过所述解脱装置(300)连接;
其中,两个所述解脱装置(300)对称位于所述动力船舶(100)上与所述载荷船舶(200)相连一端的两侧,所述载荷船舶(200)上与所述解脱装置(300)适配的两侧均合页连接有两个相向设置的竖向卡槽板(202),且背离所述解脱装置(300)一侧的方向为打开方向;每块所述竖向卡槽板(202)上均开设有弧形槽(202a),使得两个所述竖向卡槽板(202)上对应位置的弧形槽(202a)相对开设以在空间上构成卡槽孔(203),所述解脱装置(300)顶开相向设置的所述竖向卡槽板(202),用于穿过所述卡槽孔(203)联接所述载荷船舶(200)和所述动力船舶(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组配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装置(300)包括与所述卡槽孔(203)适配的卡榫头(301)、支架组件(302)、液压控制系统(303),所述支架组件(302)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动力船舶(100),所述液压控制系统(303)位于所述支架组件(302)上,所述卡榫头(301)固定于所述液压控制系统(303)上内缸体(303a)的前端、并将所述内缸体(303a)前端进行油封和气密,使得所述液压控制系统(303)运动过程中推动或拉动所述卡榫头(301)插入或脱离所述卡槽孔(2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组配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系统(303)还包括外缸体(303b)、用于装液压油的伸缩缸体(303c)、尾端检查封盖(303d)、伸缩缸套(303e)、液压管(303f),所述内缸体(303a)背离所述卡榫头(301)的一端与所述伸缩缸体(303c)的一端套接,另一端与所述尾端检查封盖(303d)拆卸连接,且所述伸缩缸体(303c)的纵截面直径小于所述内缸体(303a)的纵截面直径,且所述外缸体(303b)套设于所述内缸体(303a)外部靠近所述卡榫头(301)的一侧,所述内缸体(303a)与所述伸缩缸体(303c)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外缸体(303b)内,使得所述内缸体(303a)在所述伸缩缸体(303c)液动作用下实现伸缩运动;
所述伸缩缸套(303e)套设于所述伸缩缸体(303c)外,且背离所述外缸体(303b)的一端与所述尾端检查封盖(303d)抵接,位于所述伸缩缸套(303e)处的所述伸缩缸体(303c)内为内空结构、且与所述液压管(303f)一端连通,使得所述液压管(303f)另一端从所述伸缩缸套(303e)穿出后与所述动力船舶(100)上的液压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伸缩缸套(303e)内液压油的供、排;
其中,所述伸缩缸套(303e)的纵截面直径等于所述外缸体(303b)纵截面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组配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302)包括一圆形的尾部护板(303a)、一套筒(302b)、两块翼板(302c)、两块尾部斜撑板(302d)、两组支撑衬板(302e),所述尾部护板(303a)与所述尾端检查封盖(303d)螺钉连接,且所述尾部护板(303a)纵截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尾端检查封盖(303d)纵截面的直径;每组所述支撑衬板(302e)由若干块等间距支撑衬板(302e)组成;
所述套筒(302b)套设于所述伸缩缸套(303e)和所述外缸体(303b)外,且所述伸缩缸套(303e)、所述外缸体(303b)相对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套筒(302b)内,所述套筒(302b)左右两侧均一体连接有一翼板(302c),且每块所述翼板(302c)的底部靠近所述尾部护板(303a)的一侧均一体连接有一所述尾部斜撑板(302d)、靠近所述卡榫头(301)的一侧均一体连接有一组所述支撑衬板(302e),且与所述尾部斜撑板(302d)相邻的支撑衬板(302e)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148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