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8077.2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1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卓斌;吉圣平;吴俊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9F9/33;H05K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5238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幕 组件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其中,屏幕组件包括:支撑结构;屏幕本体,与支撑结构相贴合,且屏幕本体能够相对于支撑结构发生滑动,屏幕本体包括相连的主屏和副屏,主屏设于支撑结构的第一侧,至少部分副屏能够由支撑结构的第一侧移动至支撑结构的第二侧;电致变色结构,设于部分屏幕本体上,其中,屏幕本体能够与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侧贴合,且屏幕本体能够与支撑结构的两侧贴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可根据屏幕本体相对于支撑结构的位置的不同,调整不同的透光率,以便于提高部分屏幕本体在显示时的可控性,提高屏幕在不同伸缩状态下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柔性屏幕技术的发展下,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需求已逐渐由传统的硬屏手机向屏幕尺寸可调的手机发展,现有技术中,常常会采用伸缩式的手机以提高观看的便捷性,然而现有的伸缩式手机,在显示屏呈收缩状态下,由于后盖的遮挡无法完全看到另一部分的屏幕上的显示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屏幕本体上设置透光可调的电致变色结构,可根据屏幕本体相对于支撑结构的位置的不同,调整不同的透光率,以便于提高部分屏幕本体在显示时的可控性,提高屏幕在不同伸缩状态下的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屏幕组件,包括:支撑结构;屏幕本体,与支撑结构相贴合,且屏幕本体能够相对于支撑结构发生滑动,屏幕本体包括相连的和副屏,主屏设于支撑结构的第一侧,至少部分副屏能够由支撑结构的第一侧移动至支撑结构的第二侧;电致变色结构,设于部分屏幕本体上,电致变色结构能够通过通断电改变透光性,其中,屏幕本体能够与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侧贴合。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屏幕组件的实施例,包括支撑结构、屏幕本体和电致变色结构,其中,屏幕本体可活动地贴合在支撑结构上,具体的活动方式为屏幕本体可相对于支撑结构滑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在部分屏幕本体上设置电致变色结构,可根据屏幕本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不同的位置,调整电致变色结构的透光性,以便于在将屏幕本体处于收缩状态或是伸长状态下,可充分利用屏幕本体的显示效果,更利于满足不同的显示需求。
屏幕本体主要包括主屏和副屏,主屏设置在支撑结构的第一侧,副屏则可选择地与主屏设置在支撑结构的同一侧,还可选择地与主屏设置在支撑结构的另一侧,也即第二侧。具体地,主屏和副屏为同一块屏幕的不同部分,将主屏所在的第一侧作为正面时,副屏可移动至背面,此时可通过控制电致变色结构的透光性,以利用副屏对界面进行显示。
具体地,屏幕本体在处于伸长状态下时,与支撑结构的一侧相贴合,此时电致变色结构作为屏幕组件的背板,可显示机身原有的设计图案、颜色以及设计纹理,而当屏幕本体处于收缩状态下时,则可与支撑结构的两侧均贴合,此时,电致变色结构则会将部分屏幕本体进行遮挡,被遮挡的屏幕本体无法承担界面显示的作用,通过调整电致变色结构的透光率,可使得被遮挡的屏幕本体所显示的界面透过电致变色结构向用户展示,极大的提高了屏幕使用率,也提高对被遮挡部分的屏幕本体的显示利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屏幕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柔性屏自身的特性,会出现烧屏的现象,故而通过利用电致变色结构,将被遮挡的屏幕本体进行显示,可利用不同的屏幕本体进行界面显示,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屏幕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周期。
可以理解,屏幕本体会通过滑动,改变在支撑结构上的位置,故而,屏幕本体需要具有一定的柔性,也即屏幕本体为柔性屏。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的实施例,包括:设备中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屏幕组件,设于设备中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80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