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固含低粘度净味醇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8074.9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1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瞿金清;梅运来;马冠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3/49 | 分类号: | C08G63/49;C09D175/1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江裕强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固含低 粘度 醇酸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固含低粘度净味醇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质量份计,高固含低粘度净味醇酸树脂原料组成为:植物油脂肪酸29.5~33.5份,酸酐18.5~21.5份、单元酸2.5~4.9份、多元醇20.3~24.1份、聚醛树脂2‑5份、二甲苯3~5份、有机溶剂14~15份;本发明所制备树脂结构和性能易控可调等,用于制备双组份聚氨酯木器漆涂料,硬度高达H以上,附着力0级,漆膜干燥2天后残留VOC低于5g/L,净味环保,具有优异的耐化学品性和热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组份聚氨酯木器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醇酸树脂,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高固含低粘度净味醇酸树脂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双组份聚氨酯木器漆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广泛用于木器家具和木质地板中。根据含羟基组分的不同可分为丙烯酸聚氨酯、醇酸聚氨酯、聚酸聚氨酯、聚醚聚氨酯、环氧聚氨酯等品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逐渐加强,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使用有别于传统涂料的环保型涂料。所谓的环保型涂料是指不含有毒和污染大气的有机挥发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涂料或指在规定VOC允许以下的涂料,涂料工业正向低VOC、高效、节能、生态方向发展,因此研究和开发环保型涂料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双组份聚氨酯木器漆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的限制性法规越来越严格,人们对家具和地板使用时所排放的气味大小及其成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的木器漆成膜过程中溶剂释放的速度慢,释放的周期长,在施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仍会有一定的气味残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危害。因此,现有的双组份聚氨酯木器漆的漆膜长期存在气味不能满足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现有的技术中也有相关的针对聚氨酯木器漆气味大的改进,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2634274A公开了一种木器漆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主剂和固化剂,主剂组成为:醇酸树脂55-75份、消光粉1.5-9.5份、聚丙烯酸甲酯3-12份、蓖麻油树脂3-18份、醋酸丁酯和醋酸乙酯5-15份、助剂、0.3-1.5份;固化剂组成为:醋酸丁酯10-25份、醋酸乙酯15-25份、异氰酸酯三聚体固化剂10-20份、异氰酸酯加成物固化剂20-40份,主剂与固化剂的质量比为:1:0.3-0.8。但是该技术木器醇酸树脂与固化剂的交联密度较小,导致表干时间超过40分钟,漆涂膜以及挥发气体所用的时间较长,漆膜致密性较差,且在较长时间内依旧含有残留的气味,此外其生产的成本较高。
中国发明专利CN102286246A公开了一种短油度醇酸树脂以及包括所述醇酸树脂的低气味聚氨酯漆,通过选用短油度油酸,降低树脂体系的VOC含量,但由于所选短油度醇酸树脂自身具有较大的气味且极性较强,与固化剂交联固化成膜的过程中,由于醇酸树脂的极性较强,与木器基材紧紧的吸附在一起,使气味在短时间内不易挥发,使得该技术并未达到产品真正的净味。
中国发明专利CN102286246A公开了一种的地板油漆的含量,其具体包括大豆油类醇酸树脂,柠檬烯,消泡剂,流平剂,湿润剂等,该技术的地板油漆依然含有较大的植物油脂肪酸气味,使用柠檬烯可以掩蔽掉一些难闻的气味,但实际并未降低VOC的含量。
综上,现有技术彻底解决家具涂装油漆干燥后残留气味问题仍然存在较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固体含量为80%以上,用格式管(25℃)测量树脂的粘度为8~15s的高固含低粘度净味醇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高固含低粘度净味醇酸树脂在双组份木器漆涂料中的应用,漆膜在48h后残留VOC低于5g/L,硬度高达H以上,附着力达到0级,表干时间低于12min,实干时间少于1h15min,漆膜具备快干的特性,优异的耐化学品性和热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80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