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贝氏体耐候钢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7900.8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1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彭政务;李烈军;李炯轶;温志林;陈松军;高吉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3/06 | 分类号: | C22C33/06;C22C38/58;C22C38/50;C22C38/02;C21C5/30;C21C7/10;C21D8/02;C21D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江裕强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贝氏体耐候钢 及其 生产 方法 | ||
1.一种贝氏体耐候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铁水原料进行KR脱S,然后进行稠渣和扒渣处理,铁水扒渣至铁水光亮面积≥93%,铁水终点[S]≤0.0020 wt %;
(2)进行转炉冶炼,用球团矿和氧化铁皮作冷却剂,吹炼开始至吹炼终点前2min加入萤石,采用挡渣锥、挡渣塞进行双挡渣出钢,渣厚≤45mm,转炉出钢用硅铁或者硅锰合金进行脱氧和合金化;且不得采用含Al材料进行脱氧与合金化;
(3)RH炉精炼,到RH后,钢包净空控制在400~600 mm,钢水顶渣厚度应<100mm,钢水温度为1590℃-1620℃,先进行RH轻处理:真空度≤500Pa,处理时间15-20分钟,加入金属进行合金化,开启五级真空泵,进行真空循环处理15-25分钟;
(4)处理完再进入LF炉精炼, LF精炼出站前依次喂铝线和钛线或者Ti合金,调整AlS和Ti的成分;
(5)进行板坯连铸,连铸采用长水口保护浇铸且Ar封,中包覆盖无碳碱性中包渣,过热度控制在10~30℃,连铸过程在结晶器进行电磁搅拌,在扇形段采用动态连铸轻压下工艺,连铸拉速控制在1.0~1.4m/min,连铸坯厚度220mm-450mm;
(6)将板坯冷却到室温,扒去连铸坯表面一层表皮;
(7)送入加热炉加热,加热温度1200~1250℃,板坯出加热炉温度≥1150℃;
(8)出加热炉后进行高压水除磷;
(9)除磷后进行采用再结晶区控制轧制,10~15道次,终轧温度≥950℃,最后道次压下率≤15%;
(10)轧板出轧机后采用超快冷装置淬火,冷却速率为15~40℃/s,淬火终止温度为250~350℃;
(11)卷取机卷取,送入加热炉,炉温 450℃-600℃,回火20-120分钟,然后空冷;
步骤(5)中进行板坯连铸后得到的铸坯的化学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C 0.05-0.08%、Si 0.30-0.40%、Mn1.00-1.60%、P≤0.015%、S≤0.005%、Cu 0.80-1.10% 、Cr 0.45-0.55% 、Ni 1.40-2.00% 、Ti0.10-0.14% ,余量为Fe和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中所述轧制的温区为950℃~1150℃,轧机出口厚度6~1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铁水原料的温度1250℃,[S]≤0.020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萤石分批加入;单渣时每吨钢萤石加入量≤4.0kg,双渣时每吨钢≤6k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中五级真空泵开启3分钟内,真空度<67P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所述加热的时间≥20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所述高压水的压力≥12Mp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所得空冷后的卷积钢在平整机组进行开平,精整,检验。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生产方法生产的贝氏体耐候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790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道路交通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用于露天煤矿的降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