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钩虫贪铜菌PL5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7353.3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6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菲;郭丽丽;黄文文;张影;朱谧远;朱妍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5F11/08;C09K17/14;C12R1/01;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王灿 |
地址: | 453003 河南省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钩虫 贪铜菌 pl5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菌株的筛选和应用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钩虫贪铜菌PL5及其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降解有机磷的方法,包括:取大花黄牡丹根际土样,制成细菌悬液,进行培养,然后进行纯化培养,得到纯菌株‑钩虫贪铜菌PL5,对其进行扩大培养,制得种子液,种子液的菌体制备成降解菌液,然后得到的降解菌液接种到有机磷固体培养基中降解有机磷。本发明从大花黄牡丹根际土样中分离到一株钩虫贪铜菌PL5,其具有较高的解磷能力,从植酸钙中活化出来的速效磷含量为3.74mg/L,对植酸钙的活化率达到60.07%。本发明丰富了野生解磷菌遗传资源,扩大了解磷菌全基因组育种的后备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株的筛选和应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钩虫贪铜菌PL5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大花黄牡丹属落叶灌木。仅产于米林、林芝,生于海拔2900-3200m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缘。它以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而显著、心皮数较少区别于滇牡丹,是极珍贵的牡丹观赏、育种材料。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磷的循环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其中磷的再循环大多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微生物通过自身作用以及与其他生物协同作用将水体沉积物中难溶性的磷元素转化为可溶性的,供自身或其他生物利用。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可利用态磷酸盐的微生物称为解磷微生物。目前报道的解磷细菌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变形杆菌属(Proteus sp.)等。能够分解有机磷化合物的细菌称之为解有机磷细菌,其能够把有机磷酸盐降解转化成无机态的可溶性磷酸盐,从而增加土壤中活性磷的含量。
有关磷细菌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多年,磷细菌的种类多样性使得其解磷机制也不尽同。微生物降解有机磷的机制一般认为与微生物分泌的酶有关,解有机磷细菌通过分泌胞外磷酸酶对有机磷酸酯进行酶解。当磷元素成为微生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时,微生物就会释放出胞外磷酸酶,将有机磷水解为有效磷,与此同时,微生物胞内碱性磷酸酶会被诱导合成并不断积累。
目前,国内对于解有机磷细菌的研究大多都来源于陆地土壤,因此对有机磷降解机制的研究也就集中于土壤微生物来源。而大花黄牡丹根际解有机磷细菌的筛选鉴定现有技术中未见报道,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筛选鉴定大花黄牡丹根际解有机磷细菌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解有机磷能力的菌株-钩虫贪铜菌PL5,并对该菌株的解磷能力进行了分析。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株钩虫贪铜菌PL5,拉丁文为Cupriavidus necator。
优选的,该菌株16S rDNA的部分基因序列如SEQ ID NO 1.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钩虫贪铜菌PL5在降解有机磷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有机磷为植酸钙。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降解有机磷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大花黄牡丹根际土样;
(2)将步骤(1)得到的土样制备成细菌悬液,将细菌悬液涂布于有机磷固体培养基培养;
(3)用接种环挑取具有溶磷圈且未发生重叠的菌落,在新的有机磷固体培养基上按照Z字形划线纯化,并进行培养,直至得到纯菌株,即,钩虫贪铜菌株PL5;
(4)将钩虫贪铜菌株PL5进行扩大培养,制得种子液;所述扩大培养用的培养基为LB液体培养基;
(5)取步骤(4)得到种子液的菌体1-3g,用质量分数0.8~0.9%为氯化钠溶液定容至15~20mL,得到降解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学院,未经河南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73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