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自平衡检测功能的建筑桩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3954.7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9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科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惠和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2D33/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宸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208 | 代理人: | 李俊建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平衡 检测 功能 建筑 桩基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具有自平衡检测功能的建筑桩基装置,包括基坑、钢筋骨架,所述基坑开设于地面上,且基坑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支撑筒,所述钢筋骨架上端吊设并悬挂在基坑内部;横向自平衡机构,所述横向自平衡机构安装在钢筋骨架的下端,用于保持钢筋骨架在横向位置竖直;纵向自平衡机构,所述纵向自平衡机构安装在钢筋骨架的下端,用于保持钢筋骨架在纵向位置竖直。利用两个对称的第一压力弹簧使得钢筋骨架在横向方向上居中,再通过两个第二压力弹簧使得钢筋骨架在纵向方向上居中,并在确定钢筋骨架的位置后自动锁定,能够有效的防止钢筋骨架歪斜,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具有自平衡检测功能的建筑桩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桩基也可称为桩基础,桩基础是通过承台把若干根桩的顶部联结成整体,共同承受动静荷载的一种深基础,而桩是设置于土中的竖直或倾斜的基础构件,其作用在于穿越软弱的高压缩性土层或水,将桩所承受的荷载传递到更硬、更密实或压缩性较小的地基持力层上,我们通常将桩基础中的桩称为基桩,但是在基桩浇筑的过程中其内部吊设的钢筋骨架容易晃动,一旦发生歪斜和变形就会造成露筋、孔洞和调口变形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基桩的稳定性、抗震性和承重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具有自平衡检测功能的建筑桩基装置,以改善上述问题。
本发明具体是这样的:包括:基坑、钢筋骨架,所述基坑开设于地面上,且基坑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支撑筒,所述钢筋骨架上端吊设并悬挂在基坑内部;
横向自平衡机构,所述横向自平衡机构安装在钢筋骨架的下端,用于保持钢筋骨架在横向位置竖直;
纵向自平衡机构,所述纵向自平衡机构安装在钢筋骨架的下端,用于保持钢筋骨架在纵向位置竖直
具体的,所述横向自平衡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固定柱、第一横杆、第一套管、第一压力弹簧、第一移动板、滑轮、第一卡块、第一凸块、第一滑槽、第一滑轨、第一滑块和第一连杆,所述钢筋骨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横杆,且两个第一横杆上分别套设有两个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横杆外侧套设有第一压力弹簧,且第一压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套管和固定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管远离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板,且第一移动板远离第一套管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多个滑轮,所述第一套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和第一凸块,且第一卡块位于第一凸块的正下方,所述固定柱靠近第一横杆的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贯穿固定柱,所述第一滑槽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滑轨,且两个第一滑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且两个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凸块转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纵向自平衡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二横杆、第二套管、第二压力弹簧、第二移动板、尖锥、第二卡块、第二凸块、第二滑槽、第二滑轨、第二滑块和第二连杆,所述固定柱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且固定柱贯穿第二固定板,所述固定柱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横杆,且两个第二横杆上分别套设有两个第二套管,所述第二横杆外侧套设有第二压力弹簧,且第二压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套管和固定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管远离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移动板,且第二移动板远离第二套管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多个尖锥,所述第二套管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和第二凸块,且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凸块的正下方,所述固定柱靠近第二横杆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贯穿固定柱,所述第二滑槽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滑轨,且两个第二滑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杆,且两个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凸块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惠和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惠和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3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