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作辊及轧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3789.5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8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文杰;李继新;于孟;杨春政;徐海卫;林绍峰;张敏;谢雷昌;于洪亮;董占奎;王永强;李宫胤;王鑫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46 | 分类号: | B21B1/46;B21B27/02;B21B3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修雪静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作 轧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作辊及轧制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工作辊的辊面从驱动侧至操作侧依次为:第一辊形段、第二辊形段、第三辊形段、第四辊形段和第五辊形段;其中,第一辊形段对应的第一辊形曲线为直线,第二辊形段对应的第二辊形曲线为弧线,第三辊形段对应的第三辊形曲线为弧线,第四辊形段对应的第四辊形曲线为弧线。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避免工作辊的“U”形磨损,有效抑制带钢边浪问题,提高带钢凸度控制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作辊及轧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与常规热连轧相比,以CSP(Compact Strip Production,紧凑式热带生产技术)、ESP(Endless Strip Production,无头带钢生产工艺)、MCCR(multi-mode continuouscasting and rolling,多模式连续铸轧生产线)为代表的短流程连铸连轧产线具有铸轧工艺紧凑、灵活和高效的特点。但是,同辊期轧制时基本都是同宽轧制,或者小幅的调宽轧制。工作辊“U”型磨损问题较为突出,如图1所示,工作辊的“U”型磨损导致辊后期严重的边浪问题和凸度增大问题。
现有技术中,轧机采用负凸度工作辊辊形和变行程周期性窜辊策略,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工作辊“U”型磨损的问题,导致辊期无法进一步延长,薄规格比例较低,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工作辊及轧制控制方法,可避免工作辊的“U”形磨损,有效抑制带钢边浪问题,提高带钢凸度控制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通过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作辊,所述工作辊的辊面从驱动侧至操作侧依次为:第一辊形段、第二辊形段、第三辊形段、第四辊形段和第五辊形段;其中,所述第一辊形段对应的第一辊形曲线为直线,所述第二辊形段对应的第二辊形曲线为弧线,所述第三辊形段对应的第三辊形曲线为弧线,所述第四辊形段对应的第四辊形曲线为弧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辊形曲线满足:f1(x)=a1+a2x,x∈[0,L1];所述第二辊形曲线满足:x∈[L1,L2];所述第三辊形曲线满足:f3(x)=c1+c2(x+c3)2,x∈[L2,L3];其中,x为所述工作辊的辊面长度,L1为第一辊形段的辊面长度,a1、a2为第一辊形曲线的系数;L2为第一辊形段和第二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b1、b2、b3、R1为第二辊形曲线的系数;L3为第一辊形段至第三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c1、c2、c3为第三辊形曲线的系数。
可选的,所述第三辊形曲线满足:f3(x)=c1+c2(x+c3)2,x∈[L2,L3];所述第四辊形曲线满足:x∈[L3,L4];其中,x为所述工作辊的辊面长度,L2为第一辊形段和第二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L3为第一辊形段至第三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c1、c2、c3为第三辊形曲线的系数;L4为第一辊形段至第四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d1、d2、d3、R2为第四辊形曲线的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37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