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β-环糊精类衍生化合物在制备促进伤口愈合药物或制剂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3681.6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7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权;孔祥东;张远宁;赵瑞波;罗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724 | 分类号: | A61K31/724;A61P17/02;A61P29/00;C08B37/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糊精 衍生 化合物 制备 促进 伤口 愈合 药物 制剂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β‑环糊精类衍生化合物在制备促进伤口愈合药物或制剂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来源丰富的β‑环糊精作为原料,在β‑环糊精的初级羟基面上引入多个糖配体分子,可在其次级羟基面中引入脂肪链作为疏水部分,通过甘露糖偶联改性β‑环糊精分子,制备得到具有糖配体多价效应的甘露糖修饰β‑环糊精化合物和糖纳米粒子。利用这种甘露糖修饰的β‑环糊精化合物能够激发伤口部位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本发明的甘露糖修饰β‑环糊精化合物不仅具有低毒性,而且具有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功能,可作为药物或药剂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β-环糊精类衍生化合物在制备促进伤口愈合药物或制剂中的应用,属于药物和药剂学领域。
背景技术
伤口愈合治疗一直是医疗保健以及临床医学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每年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政上的负担(Physiological Reviews,2019,99(1):665-706)。目前伤口愈合应用的药物,如生长因子凝胶,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增殖,皮肤及血管再生等方式,加速伤口部位的愈合。然而生长因子价格昂贵,储存困难,限制了其大规模的使用。云南白药粉剂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和解毒消肿的功效,但对于大面积伤口的创面,无明显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研究显示,单糖类化合物,如甘露糖和半乳糖,可以通过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等方式,对伤口愈合有轻微的促进效果(European Surgical Research,1999,31(1):74-82)。多糖类化合物,如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可以通过交联的方式制成水凝胶用作伤口敷料。然而,为了增强其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通常需要在水凝胶中添加生长因子、抗菌剂或金属粒子(Biomaterials Science,2020,8(8):2084-2101)。与喷雾类药剂相比,水凝胶的形态也为其携带和保存带来了不便。
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M2型巨噬细胞在减轻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方式来促进伤口愈合,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常,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需要利用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3(IL-13),然而,细胞因子递送困难、容易降解、价格昂贵,并且使用过量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Biomaterials,2019,219:119340)。本发明利用来源丰富的β-环糊精作为原料,在β-环糊精的初级羟基面上引入多个甘露糖分子,可在其次级羟基面中引入疏水性脂肪基团,通过甘露糖偶联改性β-环糊精分子,制备得到具有糖配体多价效应的甘露糖修饰的β-环糊精化合物和糖纳米粒子。利用这种甘露糖修饰β-环糊精化合物能够激发伤口部位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与通过细胞因子诱导极化相比,本发明合成的β-环糊精类衍生化合物制备简单,性质稳定,成本低。更重要的是,比利用细胞因子诱导极化的效果更加显著。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进一步公开所述的β-环糊精类衍生化合物在制备促进伤口愈合药物中的应用。优选的,所述的促进伤口愈合药物为在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促进组织修复的药物和/或减轻炎症反应的药物。
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所述的β-环糊精类衍生化合物在制备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试剂中的应用。M2型巨噬细胞在减轻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方式来促进伤口愈合。
本发明所述的环糊精类衍生物的结构如式1所示:
式1中,
A为糖类配体,能通过多价效应结合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受体;
B为氢原子或疏水性基团。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糖或寡糖类分子为甘露糖、甘露二糖。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疏水脂肪链基团为乙酰基、丙酰基、丁酰基、戊酰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36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