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等极孔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3315.0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1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祖磊;金书明;张骞;张桂明;吴乔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B29C70/54;B29C70/30;G06F113/26;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0 | 代理人: | 赵春海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缠绕 压力容器 设计 方法 | ||
1.一种非等极孔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缠绕压力容器采用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碳纤维缠绕成型,使得封头部位呈现为变刚度结构;压力容器封头部位缠绕角由赤道处到极孔处为变角度缠绕,使得封头各处厚度不同;压力容器的结构为非等极孔结构,使得容器前、后封头厚度及角度不相同;
设计所述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一下步骤:
S10:通过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方法,获取压力容器中复合材料的材料物理性能和复合材料层单层厚度;
S20:在两端封头形状确定的前提下,通过非测地线缠绕公式计算出能实现稳定缠绕的筒身段缠绕角度;
S30:通过网格理论计算公式,计算出复合材料缠绕层中环向缠绕层以及螺旋缠绕层厚度;
S40:通过薄膜理论以及层合板理论校核压力容器封头段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等极孔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力容器中复合材料的材料物理性能包括包括纤维向模量E1、垂直纤维向模量E2、剪切模量G12、泊松比ν以及复合材料纤维方向拉伸强度σb,复合材料层单层厚度包括单层环向纤维缠绕层厚度Tα和单层螺旋缠绕层厚度T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等极孔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中,非测地线缠绕角度计算方法为:
其中,α为缠绕角,z为设置的坐标系中沿压力容器轴线方向的z轴坐标值,r为沿压力容器轴线方向各截面的平行圆半径,r'为r的一阶导数,λ为滑移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等极孔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中,通过网格理论求解出复合材料缠绕层中环向缠绕层总厚度Tα以及螺旋缠绕总厚度Tβ的求解公式如下:
其中:R为筒身段半径值,Pb为设计爆破压强值,σb为复合材料层的拉伸强度值,α为筒身段缠绕角度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等极孔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中,通过薄膜理论以及层合板理论对封头段进行强度校核的步骤如下:
(a)计算主应力分布:
其中:为轴向主应力,Nθ为周向主应力,P为内压值,r为为沿压力容器轴线方向各截面的平行圆半径,r'为平行圆半径r的一阶导数,r”为平行圆半径r的二阶导数,r0为极孔半径;
(b)计算总刚度矩阵Aij:
t(r)=m1×r0+m2×r1+m3×r2+m4×r3 (5)
其中:m1、m2、m3、m4为三次样条的系数;
偏轴模量矩阵中各元素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θ为对应缠绕层偏轴与主轴的夹角,Qij为刚度矩阵;
且刚度矩阵Q中元素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E1为纤维向模量,E2为垂直纤维向模量,v21、v12分别为沿压力容器轴线两个方向上的泊松比,G12为剪切模量;
(c)计算总应变;
(d)计算偏轴应变及应力;
其中:ε1为纤维方向应变值,ε2为垂直纤维方向应变值;且
其中:σ1为纤维方向应力,σ2为垂直纤维方向应力;
(e)将计算得到封头段纤维方向应力分布,与对应的许用强度进行比较,若在许用范围内则满足设计要求,反之则需增加螺旋层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331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