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2805.9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0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姚爱军;仇荣亮;刘颖;汤叶涛;王诗忠;晁元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C21/00;C05D1/00;C05G5/23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稻米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方法。本发明的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方法,通过土壤施加足量钙基pH调节剂和叶面喷施适量可溶性硫化物联合技术,可以降低水稻对镉砷的吸收,同时抑制镉、砷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降低稻米中的Cd、As含量。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成本低、使用简单、稻米中镉砷含量降低效果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水稻糙米中Cd含量降低了58%,水稻糙米中As含量的降低率达41%。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据环保部、国土部2014年发表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耕地 重金属点位超标率达到19.4%,其中镉(Cd)点位超标率达到7.0%,砷(As) 超标率达到2.7%,在污染元素中排第一和第三位。由于金属矿山开采、工业废 弃物排放、含Cd/As农药、化肥及有机肥的大量施用导致南方地区大量稻田存在 Cd、As复合污染。与其它元素相比,Cd、As是活性较高容易被水稻吸收并转运 至籽粒的元素。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即使长期低剂量摄入Cd、As也会造成健康风险。 由于Cd、As影响范围广,生物、生态毒性强,控制稻田Cd、As活性及水稻吸 收是关系人群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
稻田Cd、As复合污染的修复是环境领域的一个难题。Cd、As化学性质迥 异,高pH有利于稳定Cd但会增加As的溶解性。淹水导致的较低的氧化还原电 位(Eh)有助于降低Cd的植物吸收,因为Cd2+容易形成溶解度低的CdS沉淀, 但As的毒性会加剧,因为As(V)被还原成毒性和活性更高的As(III)。通过调节 pH和Eh无法同时调控Cd、As活性,这给稻田Cd、As复合污染的修复与水稻 安全生产带来困难与挑战。
当前土壤Cd、As复合污染治理的技术手段较为缺乏。目前主要的治理手段 有:1)超累积植物提取:利用种植对镉或砷超量累积的植物吸收Cd、As,通过 收获植物,降低土壤Cd、As含量,但该方法存在对中重度污染土壤修复周期长, 占用耕地、费用高等问题;2)土壤钝化修复:利用铁锰基等复合材料对土壤中 Cd、As进行固定(如,中国专利CN111282985A、CN111944538A),这一类方 法虽然对Cd、As起到了较好的固定作用,但是在还原条件下,Cd、As会再释 放,无法实现土壤Cd、As长期稳定化修复的效果,此外,该方法工艺较复杂, 成本较高;3)叶面调控:通过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来降低稻米镉、砷含量(如, 中国专利CN112174726A),因其用量少,成本低、受到关注,但这些调理剂主 要针对单一重金属,且存在效果不稳定,修复效率较差等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需要开发新的修复稳定、成本低、使 用简单且高效的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方法复杂、成本高、修复效果不稳定以及 效率有待提高的缺陷,提供一种修复稳定、成本低、使用简单且高效的降低稻米 镉砷含量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镉砷复合污染的酸性稻田土壤中加入钙基pH调节剂,调节土壤pH为 7.0~7.5;
S2.在S1的土壤表面覆盖水层≥4cm,并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保持土壤表面 淹水≥4cm直至收获;
S3.在水稻生长的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分别向叶面 喷施可溶性硫化物。
本发明通过土壤施加钙基pH调节剂和叶面喷施可溶性硫化物联合技术,可 以显著降低稻米中Cd、As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28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通道压力测量单元及压力测量装置
- 下一篇:输液泵式制冷机及制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