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NA四面体纳米结构作为内耳疾病药物的载体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2559.7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40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潘林强;孙宇;徐飞;陈森;陈奎廷;谢乐;金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26 | 分类号: | A61K47/26;A61K9/00;A61K45/00;A61P27/16;B82Y5/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苟冬梅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na 四面体 纳米 结构 作为 内耳 疾病 药物 载体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DNA四面体纳米结构作为内耳疾病药物的载体的应用;其中,所述DNA四面体纳米结构通过圆窗注射达到内耳功能细胞。本发明中,通过小鼠圆窗给药技术成功证实了DNA四面体纳米结构可以进入内耳功能细胞。因此,本发明首次实现了DNA四面体纳米结构在内耳听力毛细胞部位的富集,为输送内耳疾病药物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核酸分子天然具有低毒、生物相容性优异等优点,以及框架核酸合成价格低廉(每次注射成本约人民币几元钱),因而,本发明提供的DNA四面体纳米结构是治疗内耳疾病的理想药物载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DNA四面体纳米结构作为内耳疾病药物的载体的应用。
背景技术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超过5%的人口遭受听力损失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患者涉及听觉神经元或耳蜗感觉细胞等内耳组织的损伤。因此,针对内耳疾病的研究是耳科疾病的重点研究领域。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内耳疾病的治疗大多采用手术给药方式。利用药物输送载体,通过脉管系统将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输送到内耳,已成为目前治疗内耳疾病的常用方法。其中,合成药物输送载体的发展,为内耳组织损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例如,修饰了靶向肽的纳米颗粒能够选择性的富集在内耳特定类型的细胞周围,从而将药物靶向输送给内耳组织细胞。这些纳米颗粒通常由聚合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级的囊泡,通过工程改造使其具有包括生物相容性、免疫逃逸、可控释放等一系列特性,成为潜在的药物载体。并且,已有的研究中公开了将Tet1靶向机制(结合神经元受体的梭菌毒素的三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整合到基于PEG的聚合物囊泡上,再通过耳蜗造口手术进入耳蜗后靶向耳蜗神经。
然而,这些纳米材料通常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且成本较高。因此,加快研究低成本、生物相容性好的内耳药物载体已经成为治疗内耳疾病的一项紧迫和高技术含量的任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NA四面体纳米结构作为内耳疾病药物的载体的应用。以有效的解决现有载体成本高、具有生物毒性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DNA四面体纳米结构作为治疗内耳疾病药物的载体的应用;其中,所述DNA四面体纳米结构通过内耳圆窗注射达到内耳功能细胞(耳蜗内外毛细胞)。
优选地,所述应用的具体操作包括:通过内耳圆窗注射的方式,将所述DNA四面体纳米结构注入内耳。
优选地,所述DNA四面体纳米结构作为内耳疾病药物的载体,可用于合成DNA四面体-内耳药物载体复合物。
优选地,所述DNA四面体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编号为T1、T2、T3、T4-Cy5的四条DNA单链等比例混合,然后加入1×TM溶液,混合均匀后,至于PCR仪内,经PCR变温反应自组装制得DNA四面体纳米结构。
优选地,所述编号为T1的DNA单链的核苷酸序列见SEQ ID NO:1;所述编号为T2的DNA单链的核苷酸序列见SEQ ID NO:2;所述编号为T3的DNA单链的核苷酸序列见SEQ IDNO:3;所述编号为T4-Cy5的DNA单链的核苷酸序列见SEQ ID NO:4。
优选地,所述1×TM溶液的pH=8,由10mM Tris-HCl和5mM MgCl2组成;
优选地,所述PCR变温反应包括:将温度升到95℃维持5min,然后降至54℃维持30min,再降至4℃维持30sec,最后升温至24℃保持。
优选地,所述四条DNA单链的浓度均为250n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
第一点,本发明提供的DNA四面体纳米结构可以通过细胞内吞作用穿透细胞膜进入活细胞,而无需使用任何配体或转染剂,具有优异的细胞膜通透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25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