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鲈鱼苗无水分塘-过塘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1237.0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1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马霞;潘瑜;金雄华;陈效儒;张璐;李晨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元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4 | 代理人: | 严晓玲 |
地址: | 610039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花 鲈鱼 水分 方法 | ||
本发明中公开了一种花鲈鱼苗无水分塘‑过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塘前子塘水体处理;分塘前母塘鱼苗抗应激处理;鱼苗无水分塘‑过塘;分塘后子塘鱼苗饲养管理。本发明对花鲈鱼苗进行麻醉后,在分塘‑过塘时采用无水称重和运输,可以有效提高鱼苗数量计算的准确度,并且降低鱼苗在分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分塘后鱼苗的成活率;同时提高单次称重及运输的鱼苗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鲈鱼苗无水分塘-过塘方法。
背景技术
花鲈,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是真鲈科、花鲈属鱼类。体长、侧扁、口大、倾斜。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长,末端到眼后下缘。两颁、梨骨、腭骨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后角有一个大棘,下缘向后下方有3个大棘,鳃盖骨有一个大棘。具两个背鳍,第一背鳍以第5鳍棘最长。目前,花鲈在我国养殖范围较广,但以广东珠海为主。
花鲈的养殖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种苗标初阶段和分塘养殖阶段。标苗一般是800-900尾/斤(即0.56-0.63g/尾)的花鲈种苗投放至1口塘,投放密度为约4万尾/亩,投喂鲈鱼苗种料,经3-4个月标初至约20-40g/尾,标初的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标初完成后再进行分塘养殖,分塘放养密度为7000-1000尾/亩。
传统的花鲈鱼苗分塘是在母塘的花鲈种苗标初至20-40g/尾时,将鱼苗经拉网集中起来,先对鱼苗进行打样,计算鱼苗的准确规格。再打捞鱼苗进行称重,估算鱼苗数量,然后进行过塘。目前使用的过塘方法中对鱼苗称重都是带水称重,即使用水桶装水后置于电子台秤进行去皮,然后将集中起来的鱼苗打捞至装水去皮的水桶,置于电子台秤称重,然后再运至子塘倾倒至养殖水体中。
但是该传统方法存在三个缺点:1、由于花鲈本身带有很长而锋利的鳍棘以及鳃盖后缘大刺,在打捞至水桶中称重时,花鲈鱼苗应激反应大,极易造成鱼体相互刺伤,这种机械损伤容易造成鱼体细菌感染,对后期的成活率造成很大负面影响;2、此法以总鱼重和前期打样计算的鱼苗规格来估测投入养殖池塘的种苗数量,但由于分塘过程中是带水称重,导致计算结果误差较大,无法精准计算投放数量;3、分塘过程都是带水运输,因此每次称重和运输的鱼苗数量不易过多(鱼苗过多极易造成缺氧的情况),导致整个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花鲈鱼苗分塘过程中带水称重、运输而导致花鲈鱼苗数量计算误差大、鱼苗分塘后成活率低且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花鲈鱼苗无水分塘-过塘方法,对花鲈鱼苗进行麻醉后,在分塘-过塘时采用无水称重和运输,可以有效提高鱼苗数量计算的准确度,并且降低鱼苗在分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分塘后鱼苗的成活率;同时提高单次称重及运输的鱼苗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花鲈鱼苗无水分塘-过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塘前子塘水体处理;
S2、分塘前母塘鱼苗抗应激处理;
S3、鱼苗无水分塘-过塘:将步骤S2中抗应激处理后的鱼苗打样称重,计算鱼苗规格;对鱼苗进行麻醉处理;将麻醉处理后的鱼苗打捞起来沥水并称重;然后将称重后的鱼苗过塘到子塘中;
S4、分塘后子塘鱼苗饲养管理。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分塘前子塘水体处理方法为:用漂白粉对子塘水体进行消毒处理,然后进行培藻和培菌。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分塘前母塘鱼苗抗应激处理方法为:在母塘泼洒维生素C制剂和葡萄糖,每天泼洒1次,持续泼洒3-5天。
优选地,对分塘前母塘内鱼苗停止投喂饲料1-2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12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