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0809.3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5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邵代兴;罗元琼;令狐丹丹;吴正肖;但成丽;张晓敏;郑明强;苟世新;周开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市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C05F17/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污染 微生物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组分:腐殖酸8‑25%、炭化百香果壳10‑15%、甘蔗渣20‑30%、微生物菌剂5‑10%、尿素10‑25%、磷酸二铵5‑15%、硫酸钾5‑15%、活性污泥15‑25%、氯化钙2‑5%、硫酸亚铁3‑6%、硼酸2‑7%。本发明采用的原材料来源易得,充分利用农业产品废弃物,而且施用效果好,可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便于实现对重金属污染耕地的治理操作;本发明复合肥可以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提供产量上的保证,且本发明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可控、易实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重金属产品使用后的不当处理和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原因,导致重金属污染物不断进入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不断累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不仅能在环境中能长时间滞留,而且难于降解、且毒性较大,能不断地通过水、土壤、大气等介质进入动植物体内,再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方法目前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其中物理修复的方法有客土工程、电修复法、电热修复、热处理法和土壤淋洗法;化学修复的方法有土壤稳定化法、光催化降解法和改良法;生物修复的方法有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如藻类、细菌、真菌等)对重金属污染物进行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来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达到降低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作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对比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生成的产物不会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生物修复技术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操作简单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当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及安全利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便于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复合肥,包括如下组分:腐殖酸8-25%、炭化百香果壳10-15%、甘蔗渣20-30%、微生物菌剂5-10%、尿素10-25%、磷酸二铵5-15%、硫酸钾5-15%、活性污泥15-25%、氯化钙2-5%、硫酸亚铁3-6%、硼酸2-7%。
优选的,所述腐殖酸的活性腐殖酸含量≧15%,有机质含量≧50%。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能解磷细菌、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能解磷细菌、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质量比为3:1:2:3:3。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剂的有效活菌数为100-200亿每克。
优选的,腐殖酸9%,炭化百香果壳12%,甘蔗渣22%,微生物菌剂7%,尿素11%,磷酸二铵6%,硫酸钾7%,活性污泥17%,氯化钙3%,硫酸亚铁3%,硼酸3%。
优选的,腐殖酸10%,炭化百香果壳14%,甘蔗渣22%,微生物菌剂8%,尿素10%,磷酸二铵7%,硫酸钾5%,活性污泥16%,氯化钙2%,硫酸亚铁3%,硼酸3%。
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复合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的准备;
S2:按照需要对各组分原料的称重操作;
S3:实现对各组分原料的充分混合;
S4:在适合环境中进行微生物的发酵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市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未经遵义市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08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