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致痫灶和/或预测其病理分型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0502.3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24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旭;陈宇峰;郝珊瑚;郭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V10/764;G06V10/774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孙维傲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致痫灶 预测 病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识别致痫灶和/或预测其病理分型的方法和系统,其中,所述对致痫灶的定位方法,其包括:获取分析数据,包括获取待识别患者发作间期supgt;11/supgt;C‑胆碱、supgt;18/supgt;F‑FDG、supgt;11/supgt;C‑FMZ的PET/MR动态连续脑显像;重建分析数据,包括对所获取的待识别患者发作间期supgt;11/supgt;C‑胆碱、supgt;18/supgt;F‑FDG、supgt;11/supgt;C‑FMZ的PET/MR动态连续脑显像进行数据重建,获取与分析数据同步的重建数据;输入分析数据和/或重建数据至致痫灶定位模型,所述致痫灶定位模型对分析数据和/或重建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用于指示致痫灶区域的输出图像;输出用于指示致痫灶区域的输出图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癫痫致痫灶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识别致痫灶和/或预测其病理分型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全世界有七千多万人罹患癫痫。世界健康组织于2015年提出癫痫是最常见的严重神经障碍综合征。根据德国癫痫外科神经病理学参考中心在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数据,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的组织病理类型包括海马硬化、肿瘤、发育不良、血管病变、脑炎等。其中,海马硬化发生率为36.8%,是成人难治性颞叶癫痫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典型的病理学改变为海马CA1、CA3和CA4区节段性锥体细胞缺失,而神经元丢失往往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关。研究表明,60-90%颞叶癫痫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而得到控制或治愈,特别对于海马硬化引起的癫痫,有效率可达90%,取得理想手术效果的关键取决于对致痫灶的准确定位,但至今尚缺乏一种可精准定位致痫灶的方法。
传统对致痫灶定位诊断的方法除根据临床表现外,主要依靠脑电图(EEG)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但两者均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低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可从代谢、生化、功能、氧耗、化学递质及神经受体等方面对致痫灶进行定位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癫痫致痫灶的术前评估。目前在癫痫显像中最常用的PET显像剂是18F-2-氟-脱氧-D-葡萄糖(18F-FDG),作为一种能量代谢显像剂,其敏感性较高,主要评估大脑神经突触与神经元活动中的葡萄糖代谢。但18F-FDG PET显像特异性低,对致痫灶定位的假阳性不可避免,并且有研究提示18F-FDG PET显像所示的病灶范围常大于手术病理证实的病变区域,无法准确划分手术区域。由于致痫区存在抑制性神经元丢失,因此作为γ-氨基丁酸(GABA)-脑苯二氮卓(CBZ)受体特异性配体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1C-氟马西尼(11C-FMZ)已广泛应用于致痫灶的定位诊断中。
11C-FMZ在致痫灶皮质的摄取率显著低于对侧大脑相应的正常皮质及其他皮质区域,且其减低程度与发作频率呈正相关。另有研究发现11C-FMZ摄取率减低的范围小于相应18F-FDG代谢减低的范围,提示11C-FMZ PET受体显像受参杂因素的影响更小,勾画致痫灶范围更精确,但其只可反映抑制性神经元的丢失程度,并不能反映胶质细胞增生的情况,不可全面性评价海马硬化所致颞叶癫痫病灶的病理改变机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05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