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单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及用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400340.3 | 申请日: | 2021-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30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 发明(设计)人: | 杨彦超;唐代春;上官会会;杨晴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0525;H01M50/403;H01M50/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单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电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单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及用电装置。其中,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储液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隔离膜用于隔离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储液构件附接于电极组件,储液构件的孔隙率大于隔离膜的孔隙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通过在电极组件增加储液构件,提高了电极组件的保液能力,增加了电解液对电极组件的浸润程度,延长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单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解液对电极组件的浸润程度极大影响着电池单体的充放电性能。电池单体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缺乏电解液,则电极组件容易出现析锂现象,造成电池单体容量衰减,结晶的锂晶枝生长,还有可能刺穿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导致电池单体短路,引发电池热失控,减低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及用电装置,其通过将储液构件附接于电极组件,提高了电极组件的保液能力,增加了电解液对电极组件的浸润程度,延长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隔离膜用于隔离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隔离膜包括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第一极片、第一隔离膜、第二极片和第二隔离膜层叠设置并卷绕形成卷绕结构;第二隔离膜的收尾段位于第一隔离膜的收尾段的外侧;电极组件还包括胶带,胶带贴合于电极组件的外表面以固定第二隔离膜的收尾段;和储液构件,储液构件附接于电极组件,储液构件的孔隙率大于隔离膜的孔隙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储液构件储存电解液的能力比隔离膜储存电解液的能力强,将其附接于电极组件,提高了电解液对电极组件的浸润程度,从而延长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安全性。第二隔离膜的收尾段处于整个电极组件的外侧,利用胶带固定第二隔离膜的收尾段,使得由第一极片、第一隔离膜、第二极片和第二隔离膜卷绕组成的电极组件不易散开,结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构件的孔隙率为32%~90%。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孔隙率在该区间内时,储液构件易于加工制造,且使用了具有该孔隙率的储液构件的电极组件的保液能力明显优于未使用储液构件的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构件与电解液的极性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储液构件与电解液在极性相同的情况下,即二者均为亲水性物质或均为亲油性物质时,储液构件更容易吸收和储存电解液,从而进一步增加电极组件的保液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构件包括沿电池单体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孔隙。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储液构件能够从电极组件的底部吸收电解液,增加电解液的保有量,提高电解液对电极组件的浸润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构件的孔隙率大于胶带的孔隙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从胶带渗透到储液构件的电解液能够尽可能的储存在储液构件中,以增强对电解液的保有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构件位于胶带靠近电极组件的卷绕轴线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储液构件更加靠近极片,储液构件储存的电解液能够较快到达极片,保证电极组件的充放电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构件位于最外圈极片与胶带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胶带不仅能够用于固定第二隔离膜的收尾段,还能够用于固定储液构件,防止储液构件掉落;并且,储液构件的设置不会阻碍锂离子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传输,确保了电池单体充放电过程的稳定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03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