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相变蓄冷的寒区隧道防融多点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97119.7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7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慧;刘冲;杨更社;罗勇;贠烨辉;蔺江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F3/00;E21D11/38;E21D11/1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杨晔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相变 隧道 多点 智能化 控制系统 安装 方法 | ||
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寒区隧道防融多点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安装方法,包括支护系统,所述支护系统内设置有蓄冷降温系统,蓄冷降温系统连接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并通过连接供电系统供电;使用时,在智能监测控制系统预设触发运转条件,控制蓄冷降温系统,当各项指标大于设定值时,蓄冷降温系统开始工作,当各项指标均小于设定值时,蓄冷降温系统停止工作;控制蓄冷降温系统能够使隧道围岩始终保持负温,减小围岩冻融循环作用对隧道衬砌造成的损伤,智能监测控制系统能实时准确地控制隧道内温度,及时调整蓄冷量,提高整体效率,具有结构合理,安装操作方便,成本低,实用性强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寒区隧道防融多点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工程中,随着隧道开挖的长度越来越长,开挖的深度越来越深,在深埋隧道中高温热害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长大深埋隧道施工中势必会遇到高地温问题,一方面,由于高地热及高温水汽作用,普通防水板材和混凝土工作缝止水材料使用寿命大幅缩短,严重影响材料功能的发挥,当防水材料失效后,会形成隧道泛流高温热水,工程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由于高温水挥发快,在地质水存在弱硫酸盐腐蚀时,腐蚀离子浓度会随水的挥发而增加,可能产生渐进浓度增加的硫酸盐侵蚀和高温加速侵蚀作用的综合破坏,严重缩短衬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寿命。因此在高地温热害隧道涉及到洞内温度控制的难题。
通过设置衬砌和围岩之间的制冷系统,保证隧道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不发生融化,从而保证隧道围岩自建成后始终处于冻结状态,这样既避免了隧道围岩裂隙水在融化时向隧道处汇集,也避免了冻融循环作用造成的衬砌疲劳破坏。经检索,中国专利文献CN109944626A公开了一种隧道相变蓄冷降温系统,包括蓄冷段和降温段,蓄冷段是由隧道地温能换热器、水泵、分水管、集水管和蓄冷硐室内的相变蓄冷板组成的封闭循环系统;相变蓄冷板在蓄冷硐室内完成蓄冷,沿隧道运输到靠近隧道施工面的降温段,降温段包括降温施工台车、隔热层、移动式屏蔽门、外循环通风和内循环通风,隔热层与移动式屏蔽门在隧道开挖掌子面后方形成封闭隔热空间;降温施工台车上的降温片与水泵、分水管、集水管及相变蓄冷板形成封闭循环降温系统,与外循环通风和内循环通风对封闭隔热空间联合降温。但上述内容为隧道施工阶段对隧道进行降温,且具有以下不足:1.所采用的相变蓄冷板须在蓄冷硐室进行充冷,并通过设备运送安装;2.所采用的相变蓄冷系统,无法根据隧道内部车流量、风速、温度等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寒区隧道防融多点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安装方法,通过蓄冷降温系统能够使隧道围岩始终保持负温,减小围岩冻融循环作用对隧道衬砌造成的损伤,通过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实时准确地控制隧道内温度,及时调整蓄冷量,提高整体效率,具有结构合理,安装操作方便,成本低,实用性强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寒区隧道防融多点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支护系统,所述支护系统内设置有蓄冷降温系统,蓄冷降温系统连接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并通过连接供电系统供电;
所述支护系统包括隧道内表面设置的初期支护1,初期支护1内腔设有二次衬砌5,初期支护1和二次衬砌5之间的空腔内分别设置有与初期支护1接触连接的防水层2、与5二次衬砌接触连接的保温层4;
所述蓄冷降温系统包括设置于防水层2和保温层4之间的相变蓄冷板3,相变蓄冷板3内设有蒸发器盘管8,蒸发器盘管8进口侧通过电磁阀14与加压泵13的出口侧相连接,加压泵13的进口侧与制冷剂储藏室17的制冷剂出口6相连接,制冷剂储藏室17的制冷剂进口9与蒸发器盘管8的出口侧相连接,蓄冷液7在蓄冷降温系统内循环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71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前注浆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玄武岩纤维改性吸附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