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调节作动器位置的X-Y定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97062.0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9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庆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三勤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山东瑞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68 | 代理人: | 王萍 |
地址: | 250022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调节 作动器 位置 定位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调节作动器位置的X‑Y定位系统,涉及测试系统领域,本申请X‑Y轴定位系统主要由三层金属底板叠加:底层的固定板、中层的铸造中板和最上层的铸造上板;所述固定板调平后与地基固定,由第一减速电机和Y轴丝杠实现铸造中板在Y轴方向的移动调节动作;由第二减速电机和X轴丝杠实现铸造上板在X轴的移动调节动作;夹紧油缸用来锁定各相对移动零件,将作动器固定于铸造上板的平面上即可实现其在水平面内移动和精准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系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调节作动器位置的X-Y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在四立柱、悬架等疲劳测试系统中,需采用作动器对试样加载试验力值,并将电信号反馈到控制器,与命令信号进行比较修正,通常可选力控制模式和位移控制模式对移动过程进行闭环控制,因此作动器的初始位置设置十分重要,来保证试样受力均匀和加载频率稳定。根据试样尺寸和形状不同,疲劳测试的受力点也会有相应改变,这就需要将作动器调整至最佳试验位置;传统方式通过手动调节XY轴位置并锁紧固定,该方法调整精度差,且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作动器位置的X-Y定位系统,以便自动调节作动器位置,将疲劳测试试样置于最佳测试点,保证试验结果精确。
本申请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调节作动器位置的X-Y定位系统,包括固定板,铸造中板和铸造上板,所述固定板上还设置控制电柜和两个控制阀组,两个所述控制阀组分别控制铸造中板和铸造上板的移动;所述固定板一端设置第一减速电机和固定端轴承座,另一端设置同样的固定端轴承座,两个所述固定端轴承座上均安装第一轴承;两个所述第一轴承之间设置X轴丝杠,所述X轴丝杠与铸造中板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顶面靠近两边的位置平行设置固定板T型槽,所述铸造中板四角均设置夹紧油缸,所述夹紧油缸底部设置与固定板T型槽匹配的中板T型螺栓;所述铸造中板一端安装第二减速电机和铰支端轴承座,另一端设置同样的铰支端轴承座,两个所述铰支端轴承座上均安装弹性挡圈和第二轴承;两个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置Y轴丝杠;所述Y轴丝杠与铸造上板活动连接,所述铸造中板两边平行设置中板T型槽,所述铸造上板对角处设置两个夹紧油缸,所述夹紧油缸底部设置与中板T型槽匹配的上板T型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起到系统整体定位作用,固定板上方设置的铸造中板可在X轴丝杠上沿X轴方向做往复移动,铸造中板上方设置的铸造上板可在Y轴丝杠上沿Y轴方向做往复移动,共同实现作动器在X-Y方向的移动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一端设置第一电机支架,所述第一减速电机和固定端轴承座安装于第一电机支架上;所述铸造中板一端设置第二电机支架,所述铸造中板另一端与第二电机支架对应的位置设置轴承座支架;所述铰支端轴承座、弹性挡圈和第二轴承均设置于第二电机支架和轴承座支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减速电机和固定端轴承座在固定板上的安装更加稳定牢固;所述铰支端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在铸造中板上的安装也更加稳定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X轴丝杠位于固定板沿X轴方向的中轴线上;所述Y轴丝杠位于铸造中板沿Y轴方向的中轴线上,保证装置各部件受力均匀,结构稳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装置在X轴和Y轴方向均能实现最大程度位移,充分利用固定板、铸造中板和铸造上板的平面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四角处设置地脚螺栓穿孔,固定板调平后用地脚螺栓与地基固定,所述固定板由六角螺母固定于地脚螺栓上,所述六角螺母和固定板之间安装弹簧垫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与地基固定,保证装置初始定位的位置不变,定位精度更高,也可以增强整体装置的稳定性,当承载较大产品时不易发生倾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三勤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济南三勤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70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