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行进式更换纱卷的智能纺织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94924.4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1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徐巧;贺雨晨;梅顺齐;张智明;姬巧玲;孟凡贺;祖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9/08 | 分类号: | D01H9/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2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进 更换 智能 纺织 系统 | ||
1.一种行进式更换纱卷的智能纺织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纺织捻机(8),所述纺织捻机(8)包括管夹持区(27)以夹持成纱卷(1)或空管(10);单个纺织捻机(8)中管夹持区(27)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沿横向依次设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纺织系统还包括一个行进机器人(6)、一根多节机械臂(47)与一个输送带(102),该输送带(102)位于管夹持区(27)的后侧下方;
所述多节机械臂(47)包括多根依次连接的子机械臂(471),相邻的子机械臂(471)相互铰连,其中,位于最顶部的子机械臂(471)的顶端与下纱单元(4)的背面固定连接,位于最底部的子机械臂(471)的底端与行进机器人(6)的顶部设置的外插端口(61)相连接,且外插端口(61)与其所连接的子机械臂(471)的底端进行转动配合;
所述下纱单元(4)的正面与管夹持区(27)正对设置,下纱单元(4)对成纱卷(1)的推动方向与输送带(102)的输送方向相互交叉;所述下纱单元(4)包括外抓手(41)、下纱基板(42)、驱动机(43)与内凹推板(44);
所述纺织捻机(8)包括纺机本体(71)、左支座(72)与右支座(73),所述纺机本体(71)的顶部的左端与左支座(72)的底部相连接,左支座(72)的顶部插入有顶长轴(7)的一端,顶长轴(7)的另一端插入右支座(73)的顶部,右支座(73)的底部与纺机本体(71)的顶部的右端相连接,所述顶长轴(7)的中部与筒子夹连接板(3)的后端相连接,筒子夹连接板(3)的前端与卷绕筒子夹(2)的顶部相连接,卷绕筒子夹(2)的底部设置有管夹持区(27);所述下纱单元(4)的正面设置有推板夹槽(445)以与管夹持区(27)正对设置;
所述顶长轴(7)的正下方设置有输送带(102),输送带(102)的顶面低于筒子夹连接板(3)、卷绕筒子夹(2)、下纱单元(4)设置,所述左支座(72)内设置有左输送口(721),右支座(73)内设置有右输送口(731),所述输送带(102)的一端穿过左输送口(721)后向外延伸,输送带(102)的另一端穿过右输送口(731)后向外延伸,且推板夹槽(445)对成纱卷(1)的推动方向与输送带(102)的输送方向相互交叉;
所述内凹推板(44)包括斜上延板(441)、竖中直板(442)、斜下延板(443)与上钩横板(444),所述竖中直板(442)的背面与伸缩推杆(431)的外端相连接,竖中直板(442)的顶部与斜上延板(441)的低端相连接,竖中直板(442)的底部与斜下延板(443)的高端相连接,斜下延板(443)的低端与上钩横板(444)的底部相连接,上钩横板(444)的顶部上翘延伸;所述斜上延板(441)、竖中直板(442)、斜下延板(443)、上钩横板(444)共夹成同一个推板夹槽(445);
所述纺织捻机(8)还包括空管存储单元(5),该空管存储单元(5)包括放管部(51)与引管部(52),所述放管部(51)与筒子夹连接板(3)相连接,放管部(51)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空管(10),所述放管部(51)的前端与引管部(52)的高端相连接,引管部(52)的底端朝向推板夹槽(445)的方向延伸,且引管部(52)的底端、推板夹槽(445)之间设置有出纱卷间隙(101);
所述放管部(51)包括空管储盒(511)、盒连支座(512)与放管滑轨(513),所述空管储盒(511)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空管(10),所述空管储盒(511)的侧部与盒连支座(512)的底部相连接,盒连支座(512)的顶部沿位于其上方的放管滑轨(513)进行滑动配合,放管滑轨(513)的底面与筒子夹连接板(3)的侧部相连接,所述筒子夹连接板(3)的后端相对于筒子夹连接板(3)的前端斜向上延伸;所述空管储盒(511)的前端为出管口(514),该出管口(514)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与出管口(514)进行开关配合的升降挡板(53);
所述引管部(52)包括中引导横梁(521)及与其两端相连接的左引导角梁(522)、右引导角梁(523),所述出管口(514)位于中引导横梁(521)的一侧,所述左引导角梁(522)、右引导角梁(523)均位于中引导横梁(521)的另一侧,所述左引导角梁(522)的底端与右引导角梁(523)的底端之间夹成有引导口(524),该引导口(524)与管夹持区(27)正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492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