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93088.8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8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唐巧玉;周毅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3/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445000 湖北省恩***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菌根 真菌 孢子 萌发 菌丝 生长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培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促进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方法,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筛选,称取含丛枝菌根真菌的沙子菌剂倒入无菌水,搅拌;过目筛收集筛面上的物质置于离心管中,进行离心;沉淀中再加入蔗糖溶液,充分悬浮后,进行离心;将上清液过目筛,将筛面上的孢子转入到无菌烧杯中;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消毒,将步骤一中无菌烧杯中收集的孢子倒入无菌的自制消毒装置中,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再加入消毒液,盖紧离心管盖,振荡,消毒,用无菌水冲洗;用链霉素和的庆大霉素混合液的抗生素溶液浸泡孢子;以无菌水冲洗数遍;再进行孢子挑选、接种和培养。本发明采用一定浓度的硒元素促进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是一类能与绝大部分植物的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的微生物。它们是分布最广,与农林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菌根。AMF具有一系列有益的生理效应,研究表明,AMF能在植物根系形成庞大的菌丝网络系统,增强寄主植物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能力,显著改善植物营养状况,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AMF在农林业生产及园林绿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AMF的促生作用,其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和菌剂开发的应用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对于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需要进行丛枝菌根真菌的离体纯培养,而丛枝菌根真菌属于内生寄生真菌,必须侵染进入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导致目前丛枝菌根真菌的离体纯培养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制约了基础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对于菌剂开发的应用研究,主要采用将丛枝菌根孢子接种到易感宿主植物栽培基质中,孢子在土壤中遇到宿主植物根系并形成共生之前,丛枝菌根真菌经历一个前共生阶段,包含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形成分枝。之后菌丝侵入植物根系,形成附着胞,再入侵到根内并在细胞间延伸,形成丛枝状结构,然后外生菌丝生长,最后形成孢子,将宿主植物根系和栽培基质收集并干燥后得到的混合物就是菌剂。在这个过程中,孢子的前共生阶段即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水分、温度、湿度、矿质元素等,使得其萌发、菌丝生长和对宿主的侵染率不高和不稳定,难以得到稳定的、高密度的菌剂,制约了大规模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丛枝菌根真菌的离体纯培养仍是技术难题,限制了AMF的基础研究。
(2)丛枝菌根真菌在自然状态下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菌剂高密度扩繁的开发利用产生影响。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通过本发明方案的实施,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硒,可促进离体纯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的萌发和菌丝生长,有利于AMF作用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可应用于土壤基质中,开发高密度的丛枝菌根真菌菌剂,大规模用于植物的促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促进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方法,所述促进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方法,包括:
步骤一,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筛选,称取含丛枝菌根真菌的沙子菌剂倒入无菌水,搅拌;先过目筛,滤液过目筛,收集筛面上的物质置于离心管中,进行离心;沉淀中再加入蔗糖溶液,充分悬浮后,进行离心;将上清液过目筛,将筛面上的孢子转入到无菌烧杯中;
步骤二,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消毒,将步骤一中无菌烧杯中收集的孢子倒入无菌的自制消毒装置中,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再加入消毒液,盖紧离心管盖,振荡,消毒,用无菌水冲洗;再用链霉素和的庆大霉素混合液的抗生素溶液浸泡孢子;以无菌水冲洗数遍,消毒完成后将滤布上的孢子用少量无菌水冲洗到无菌培养皿中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民族大学,未经湖北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30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