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动继电器通断的改进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390051.X | 申请日: | 2021-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2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强;刘双春;魏肃;柴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芯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47/04 | 分类号: | H01H47/04;H01H47/02;H01H47/32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自由贸***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继电器 改进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动继电器通断的改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继电器的一端施加0.5秒至1秒的高电平,使驱动电压达到50V‑120V的电压;(2)给继电器施加电压,施加电压时间为3毫秒‑10毫秒,使电流达到继电器线圈的额定工作电流;(3)在继电器的另一端子施加频率为20KHz‑50KHz的脉宽调制波形,波形的幅值为50V‑120V;(4)当加在继电器施加高电平端的波形长时间为“高电平”时,继电器断开。由于本发明施加在继电器两端的电压较高且施加电压时间较长,继电器电流增加越快,通电时间较短,驱动的PWM信号的占空比越小,耗电越小,继电器的内部线圈所消耗的能量非常小,解决了习用的直流方式驱动继电器通断带来的耗电大、难以吸合、通用性差等诸多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驱动继电器通断的改进方法。
背景技术
习用的驱动继电器的方法是用直流驱动继电器,该方法是将所需的直流电压(一般48V的继电器需加48V的直流电压,24V的继电器需加24V的直流电压)加在继电器线圈与续流二极管并联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施加相应的直流电平。当该端的电平为“高”时,继电器的内部线圈无电流流动。此时,如果继电器是属于“常闭型的”则继电器的两个触点相通;如果继电器是属于“常开型的”则继电器的两个触点断开。当该端的电平为“低”时,继电器的内部线圈有电流流动,此时,如果继电器是属于“常闭型的”则继电器的两个触点断开,如果继电器是属于“常开型的”则继电器的两个触点相通。这种习用的驱动方式,继电器在工作中始终需要较大的直流电流,直流电流流经继电器中的寄生电阻,产生较大的电能损耗,损耗一般为360毫瓦;同时,由于电阻损耗了一部分能量,所以继电器吸合的可靠性就会降低。
此外,对于线性降压电源,流过继电器的电流都是从市电一比一得来的,所需消耗市电的电流较大,耗电量较大。当驱动继电器的PWM占空比为1:5时,则所需消耗市电的电流为原来继电器额定电流的五分之一,大大减小了所需的市电电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耗电小的驱动继电器通断的改进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使继电器吸合容易、通用性更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驱动继电器通断的改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继电器的一端施加0.5秒至1秒的高电平,使驱动电压逐步上升,达到50V- 120V的电压;(2) 当继电器达到稳定后,启动继电器,给继电器施加电压,施加电压时间为3毫秒-10毫秒,使电流达到继电器线圈的额定工作电流;(3)紧接着在继电器的另一端子施加频率为20KHz-50KHz的脉宽调制波形,波形的幅值为50V-120V,以保证继电器的吸合和吸合后所要求的维持吸合电流;(4)当加在继电器施加高电平端的波形长时间为“高电平”时,继电器断开。
步骤(3)中,脉宽调制波形的占空比为1:2-1:10。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在继电器接通电时,施加在继电器两端的电压高于继电器的额定电压,最大电流Im比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流要高,继电器线圈(电感线圈短路时的电流基本由继电器本身的规格决定)的电流上升会比较快,由于施加在继电器两端的电压较高且施加电压时间较长,为3毫秒-10毫秒,继电器电流增加越快,通电时间较短,驱动的PWM信号的占空比越小,耗电越小,继电器的内部线圈所消耗的能量非常小,解决了习用的直流方式驱动继电器通断带来的耗电大、难以吸合、通用性差等诸多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用的脉宽调制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芯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芯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00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