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压式防滴漏加注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9350.1 | 申请日: | 202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7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适;钟顺伟;陈治强;何天运;刘小勇;李军锋;郝洪伟;曹河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黄河实业集团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3/22 | 分类号: | B65B3/22;B65B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何军华 |
地址: | 46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压式防 滴漏 加注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压式防滴漏加注机构,包括加注嘴本体,所述加注嘴本体的内腔设置有连通且两端开口的补液区和负压区,所述负压区的下端开口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负压区上端连通设置有负压通道;所述补液区的内壁直径为a,所述负压区的内壁直径为b,b>a,所述负压区的轴向长度为c,b/4‑a/4≤c≤b/2‑a/2,本负压式防滴漏加注机构采用在加注嘴底部增加截面扩大的负压区,利用大气压托举,避免加注嘴内液体滴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灌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负压式防滴漏加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灌装机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灌装线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功能性较强,精度控制比较高,但是依旧存在一些缺陷直接影响灌装的效率、质量和现场管理,例如灌装口的滴漏问题。
在称重前、后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液体会随着灌装管道往下滴,造成液体会飞沾,滴落在设备和桶的外壁上,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现场管理;
在灌装过程中存在气体,气体与液体相互渗透,形成气泡,造成称重不准确,重复性更差;
大量的滴漏,造成原料的浪费,增加运行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由于存在大量的滴漏,存在对车间环境及人员健康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对滴漏进行处理,重新添加设备和处理材料,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负压式防滴漏加注机构,采用在加注嘴底部增加截面扩大的负压区,利用大气压托举,避免加注嘴内液体滴漏,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负压式防滴漏加注机构,包括加注嘴本体,所述加注嘴本体的内腔设置有连通且两端开口的补液区和负压区,所述负压区的下端开口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负压区上端连通设置有负压通道;
所述补液区的内壁直径为a,所述负压区的内壁直径为b,b>a,所述负压区的轴向长度为c,b/4-a/4 ≤ c ≤ b/2-a/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负压通道与负压区的连通位置处于加注嘴本体内腔的变径处且开口方向朝下;
将连通位置设置在上端,便于将负压区内积聚的气泡快速排出,减少液体内含气量,同时使负压区内呈负压状态,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负压区内液体底部呈向上凹陷的液面,托举加注嘴本体内的液体不向下滴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网与负压区下端开口位置处的加注嘴本体为一体成型;
通过在底部增加过滤网,能够对液体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且能够将气体中的气泡进行拦截,使大气泡破碎为小气泡,经负压区内负压作用,经负压通道排出,从而减少液体内的含气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网的圆周处设置带有内螺纹的紧固环,所述紧固环通过螺纹与加注嘴本体的下端连接;
通过紧固环的结构设计,使下端的过滤网能够快速拆卸,对内部过滤的杂质进行清理,且能够对负压区的轴向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保证停止加注时,大气压能够对加注嘴主体内的液体进行托举。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补液区的内腔顶部设置有用于与加注管密封连接的内螺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负压通道外部连通设置向上延伸的负压管,所述负压管的顶端设置用于与管道密封连接的紧固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负压式防滴漏加注机构采用在加注嘴本体的出口端处设置截面积增加的负压区,且负压区在负压通道的作用下,使负压区内呈现负压状态,从而有利于将水中气体排出,且在加注停止时,能够对负压区内残液进行吸附,利用大气压对残液进行托举,避免滴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黄河实业集团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黄河实业集团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93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双向正交信令传感器的发送与接收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家用餐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