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6148.3 | 申请日: | 202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8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邱广庭;张海燕;胡义琴;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02 | 分类号: | H01H71/02;H01H73/04;H01H7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恒静 |
地址: | 21213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高灭弧 性能 断路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其包括灭弧室,灭弧室内设置有上引弧片、动触杆、连接杆通过连接,使上引弧片和动触杆构成等电位,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上引弧片,其另一端连接于出线排,其连接点是动触杆至出线排回路之间的任意点;本发明通过在灭弧系统中增加等电位装置,可以在不改变触头开距的前提下,提升灭弧室的栅片数量的利用率,保证更多的栅片能够对电弧起到切割作用,提升产品的灭弧性能,且在动触头打开后动、静触点打开后,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上引弧片与下引弧片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满足L2小于L1,将有利于电弧弧根从动、静触点转移到上、下引弧片,从而减少动静触点的烧损提升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在分断过程中,电弧的存在时间越长其对触点的烧损也越严重,由此造成电路系统的损坏和人身安全。灭弧系统作为断路器的核心部件,其对弧的切割与熄灭会直接影响断路器对故障电路的分断是否成功与自身寿命等特性。
基于此,为了有效提升断路器的灭弧性能,需要在灭弧室中设置更多数量的栅片,但是随着栅片的数量增多,如何有效提高栅片的利用率,让每一片栅片都能成功切割电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技术中,针对直流高电压的产品,通常是采用多极串联的方式来保证更多的栅片被电弧切割,若在一极灭弧室中栅片排布高度超过动、静触点开距,会导致电弧很难进入上方栅片,且这样做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以及使客户使用时需要为断路器留出更多的位置空间。
动、静触头作为导电接触点,电弧弧根的转移快慢对触头烧损影响很大。随着GB14048.2中对临界电流以及电寿命的指标关注,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让电弧快速的转移的触头系统。而以往结构中弧根运动是沿着导体表面向灭弧室运动,且还和导体表面的形状、制造质量等有关,因此导致弧根转移速度较慢。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解决了弧根转移速度慢、灭弧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具有高灭弧性能的断路器,包括灭弧室,灭弧室内设置有上引弧片、动触杆和连接杆;通过连接,使上引弧片和动触杆构成等电位回路,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上引弧片,其另一端的连接点是动触杆至出线排回路之间的任一部件,所述动触杆至出线排回路包括的部件为出线排、转接排和导电夹持件,出线排、转接排和夹持件依次固定连接,夹持件与所述动触杆安装。
连接杆的作用是等电位装置,可以在不改变触头开距的前提下,提升灭弧室的栅片数量的利用率,保证更多的栅片能够对电弧起到切割作用,提升产品的灭弧性能。断路器的可动接触部分与固定接触部分在分离后,动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弧,但是由于静触点与动触点的有效开距范围内灭弧栅片数量有限,在高出动触点上方的栅片存在引弧效果差的情况,因此通过等电位引弧装置可提高灭弧栅片使用的高效性。
等电位装置的电弧回路有两个,刚开始动触点分开时,此时最先形成的等电路回路为出线排、转接排、动触杆以及动触点,即等电位回路2;随着动触点的运动,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电场强度逐渐减弱,当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距离L2<L1(L1为上引弧片与下引弧片之间的最小距离),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电场强度小于前方上引弧片和下引弧片之间的电场强度,因此电弧转的弧根转移到上下引弧片,从而形成等电位回路1,而上引弧片所形成的电压与出线排为等电位,因此,上引弧片可以建立更强电场,从而保证动触点上方的灭弧栅片被利用。
进一步的,包括:
所述连接杆可以为整个铜板折弯,也可以是两端为铜板,中间导体为软导线的方式,其本发明不对连接杆的具体结构做出限制。
进一步的,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61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