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2998.6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7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黄紫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紫月 |
主分类号: | E04D13/00 | 分类号: | E04D13/00;H02G13/00;H02S20/22;E03B3/02;E03B11/00;E04D13/04;A01G9/02;A01G27/0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色 建筑设计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楼体,所述楼体内设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顶壁固设有泵体,所述泵体下侧连接有水管,所述蓄水槽左右位置对称连通设有嵌在所述楼体内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下侧连通设有延伸出所述楼体的排出管,所述过滤器外侧设有开口向上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内内侧壁滑动配合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上设有内外贯穿的若干个通孔,所述收集槽外侧壁滑动配合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上设有若干个内外贯穿能够连通所述通孔的连通孔;本发明通过在雷雨天气时将雨水收集并给过滤掉,使得雨水能够被利用,然后通过引流使得雨水达到培养标准后排除到土壤内进行绿植培养,节约了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楼顶的绿植培养也属于绿色建筑,传统的绿植培养机器存在以下缺点:
1.传统的机器不便于对绿植进行保护,当下雨时不便于对绿植进行遮雨,强风时不便于对绿植进行保护;
2.传统的机器不便于对太阳能进行利用,在利用的同时不便于对其进行保护避免雷雨天气发生意外;
3.传统的机器不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同时不便于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绿植的培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系统,包括楼体,所述楼体内设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顶壁固设有泵体,所述泵体下侧连接有水管,所述蓄水槽左右位置对称连通设有嵌在所述楼体内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下侧连通设有延伸出所述楼体的排出管,所述过滤器外侧设有开口向上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内内侧壁滑动配合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上设有内外贯穿的若干个通孔,所述收集槽外侧壁滑动配合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上设有若干个内外贯穿能够连通所述通孔 的连通孔,所述滑动板内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底壁固设有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上侧连接有转动安装于所述驱动槽顶壁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上固设有齿轮,所述遮挡板内设有开口向内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上下壁之间固设有齿条,所述齿轮向外延伸至所述开口槽内并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开口槽下侧设有开口向内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上下壁之间滑动配合有固定于所述滑动板上的滑动条,所述收集槽前后位置对称设有开口向上的移动腔,所述移动腔前壁转动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滑动安装于所述移动腔底壁的螺纹块,所述螺纹块上侧固设有滑动安装于所述移动腔内外侧壁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固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固设有能够覆盖住所述移动腔开口处的封闭膜,所述封闭膜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移动腔侧壁上,所述支撑柱向上延伸出所述移动腔并固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上侧固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转动安装有固定轴,后侧的所述固定块内前有驱动电机,后侧的所述固定轴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滑动板向上延伸出所述收集槽并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蓄水槽上侧设有用于遮挡雨水和强风的遮挡元件,所述楼体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螺纹杆的驱动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紫月,未经黄紫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29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热覆合式改色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