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基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8540.3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田华雨;杨志宇;郭兆培;林琳;郭晓雅;陈学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9/48 | 分类号: | C08G69/48;C08G69/10;C07K5/072;C07K5/093;C07K5/113;C07K7/06;C12N15/85;C12N15/87;A61K47/34;A61K48/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酸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氨基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聚氨基酸衍生物具有式Ⅰ结构。本发明将具有式Ⅰ结构的聚氨基酸衍生物作为添加剂可显著增强阳离子基因载体如PEI25k、PAMAM‑G3、PEI1.8k、PLL的转染效率。该聚氨基酸衍生物与PEI25k共同使用时,对B16F10、293T、HeLa、MCF‑7等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介导荧光素酶质粒DNA的转染效率是单独使用PEI25k的10~100倍。该聚氨基酸衍生物制备简便,将其与现有的阳离子基因载体混合即可取得增强的转染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新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氨基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基因治疗,是将特定的遗传物质导入细胞,从基因水平上有效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法。裸露的基因在体液中循环时,因易被核酸酶降解,难以在靶细胞附近聚集和内化,故无法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为了使基因能够克服种种障碍顺利到达目标位点,设计和构建安全和高效的基因载体显得至关重要。病毒类载体是人们最先关注到的基因载体,过去数十年中,全世界范围内共开展了2000多次有关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其中,约70%进入临床阶段的基因治疗均使用的是病毒类载体,如腺病毒、慢病毒、逆转录病毒等。尽管病毒载体能够高效地实现基因治疗,但是由于病毒载体存在潜在的致癌性、致免疫性、基因负载率不高、制备繁琐等缺点,仍具有重重使用限制。考虑到病毒载体的弊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非病毒类基因载体。
目前,已报道的非病毒载体可分为聚合物类、脂质体类、无机纳米粒子类。其中,阳离子聚合物能够有效压缩和保护基因,又易于利用化学手段进行结构调整和功能化修饰,是备受关注的一类基因载体。迄今为止,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包括聚赖氨酸、聚酰胺-胺型树枝状聚合物、聚乙烯亚胺、DEAE-葡聚糖等。但与病毒类载体相比,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仍不能令人满意。单一的多重功能化的适用于转染的阳离子聚合物难以制备,往往需要复杂的侧链修饰和大量筛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基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氨基酸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氨基酸衍生物,具有式I结构:
其中,1≤n≤20。
本发明将具有式I结构的聚氨基酸衍生物作为添加剂可显著增强阳离子基因载体如PEI25k、PAMAM-G3、PEI1.8k、PLL的转染效率。该聚氨基酸衍生物与PEI25k共同使用时,对B16F10、293T、HeLa、MCF-7等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介导荧光素酶质粒DNA的转染效率是单独使用PEI25k的10~100倍。该聚氨基酸衍生物制备简便,将其与现有的阳离子基因载体混合即可取得增强的转染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聚氨基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无氧条件下,将2-(Boc-氨基)乙硫醇、聚(γ-烯丙基-L-谷氨酸酯)和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混合,通入氮气,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365nm紫外光照射10~60min,室温下反应至少12h,得到的反应液透析,向透析产物中加入三氟乙酸,室温下反应2~6h,再次透析,得到具有式I结构的聚氨基酸衍生物。
该聚氨基酸衍生物制备简便,将其与现有的阳离子基因载体混合即可取得增强的转染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本发明中,所述2-(Boc-氨基)乙硫醇和聚(γ-烯丙基-L-谷氨酸酯)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1~5:1;所述聚(γ-烯丙基-L-谷氨酸酯)所述聚(γ-烯丙基-L-谷氨酸酯)重复单元和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的摩尔比为10~20:1和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的摩尔比为10~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8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