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变电室及智能变电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6824.9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6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于明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慧恪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46 | 分类号: | H02B1/46;H02B1/56;H02B1/28;H02B7/06;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变电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变电室,包括基座以及基座顶端外缘处固设的侧箱体,所述侧箱体顶端固设有箱顶壳,所述侧箱体内腔固设有竖板,所述箱顶壳与侧箱体连接处固设有永磁板,所述永磁板与基座之间固定有滑柱,所述滑柱外套设有机箱,所述机箱底端固设有电磁线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以及第二传动齿轮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旋叶杆,所述侧箱体侧壁上固设有环形侧壳,所述环形侧壳侧壁开设有下导槽。本发明中,采用磁吸式吊顶式固定结构,实现了机箱滑落受到保护,采用外循环导热结构,实现了内部导热介质运动传递热量,同时在机箱下滑时向机箱流入导热介质进行隔离防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电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变电室及智能变电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电量的逐渐增大,传统变电器的弊端也渐渐凸现。第一方面,在一些大型场所的传统变电器,需要工作人员去维护,预防因漏电产生的火灾,有时不能及时的发现漏电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二方面,过多的工作人员,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加大了用户的供电成本。第三方面,不利于查询各个地域的供电情况。第四方面,传统变电器占地面积大,浪费了许多的土地资源。
因此如何能够及时发现漏电以及漏电所产生火灾隐患的危害,节约用户的供电成本,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提供一种智能变电系统,以实现智能变电室漏电时及时发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智能变电室及智能变电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变电室,包括基座以及基座顶端外缘处固设的侧箱体,所述侧箱体顶端固设有箱顶壳,所述侧箱体内腔固设有竖板,所述箱顶壳与侧箱体连接处固设有永磁板,所述永磁板与基座之间固定有滑柱,所述滑柱外套设有机箱,所述机箱底端固设有电磁线圈,所述滑柱底端固设有磁圈,所述箱顶壳内腔固设有隔板,所述隔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以及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以及第二传动齿轮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旋叶杆,所述侧箱体侧壁上固设有环形侧壳,所述环形侧壳侧壁开设有下导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侧箱体以及竖板上均固设有齿条,所述机箱两侧均开设有侧槽,所述侧槽与齿条滑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机箱侧面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三传动齿轮,所述第三传动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箱顶壳内腔固设有第一驱动副,所述第一驱动副输出端与第一传动齿轮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箱顶壳内腔通过转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旋叶杆,所述箱顶壳内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副,所述第二驱动副输出端与第二螺旋叶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旋叶杆设于隔板与永磁板之间,所述环形侧壳顶端开口处与箱顶壳内腔底部相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竖板与下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竖板与环形侧壳顶端开口处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叶杆与环形侧壳间隙配合。
一种智能变电系统,用于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包括智能变电室,还包括配电系统云监测平台,所述智能变电室内包括的所述WiFi模块与所述配电系统云监测平台通信连接,所述WiFi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电参数信息以及电流信息发送给所述配电系统云监测平台,所述配电系统云监测平台在接收到的电流信息大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配电系统云监测平台报警并将报警信息传输给所述用户终端。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慧恪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慧恪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68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