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温固化型环氧沥青胶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6535.9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4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夏建陵;丁海阳;姚娜;李守海;张燕;李梅;许利娜;杨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科众越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J163/00 | 分类号: | C09J163/00;C09J163/10;C09J195/00;C09J1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温 固化 型环氧 沥青 胶泥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室温固化型环氧沥青胶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绿色化学建材领域,成分包括相互混合均匀的A组分、B组分、石油沥青和吸附粉末,再将混合均匀的物料在常温25~35℃下固化7~12天,即得到常温固化型环氧沥青胶泥。其中,A组分由以下重量份数构成:A组分:双酚A环氧树脂40‑60质量份,二聚桐酸环氧3‑10质量份,环氧稀释剂4~8质量份、相容剂0~5质量份;B组分:有机胺类固化剂28~60质量份。本发明制备的室温下可固化的环氧沥青胶泥材料具有环保安全,适用范围广、节能、耐变形、耐磨、耐酸碱性、防水防腐、抗变形、使用寿命长。室温条件下即可固化减少沥青及其烟气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和溶剂挥发,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材用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温固化型环氧沥青胶泥的制备。
背景技术
环氧沥青胶泥是高分子防腐防水材料。可作为民用建筑防水常用的防水防腐材料,水泥基建筑物,基坑、地基、地面、桥墩、铁路、港口、码头、煤矿、油田钻探等防腐防水工程。具有适用范围广、寿命长,耐候性、抗变形、拉伸强度高、延伸率大等优点,而且施工方便。环氧沥青胶泥为配制成品,直接使用即可,用于施工处,涂刮皆可,固化后形成一层完整一体的橡胶状弹性体,为无接缝、无接头的连续封闭体系。
然而,现有的环氧沥青胶泥固化一般选用酸酐或者有机多元酸作为固化剂,因此需要比较高的温度才能固化,即使加入大量促进剂,也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较长时间才能制备热固性的环氧沥青胶泥材料。另外,由于沥青在常温下粘度比较大,高软化点的沥青在常温下甚至是固体。现有技术制备环氧沥青胶泥,一般采用高温将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再高温固化。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存在的环氧沥青胶泥固化温度较高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温固化型环氧沥青胶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可在室温下固化减少沥青及其烟气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和溶剂挥发,安全环保。
技术方案:一种室温固化型环氧沥青胶泥材料,所述室温可固化环氧沥青胶泥材料由A组分50~80质量份、B组分28~60质量份、石油沥青40~100质量份和吸附粉末5~10质量份组成;所述A组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构成:双酚A环氧树脂40-60质量份,二聚桐酸环氧3-10质量份,环氧稀释剂4~8质量份、相容剂1~5质量份;所述B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构成:有机胺类固化剂28~60质量份。
上述A组分的环氧值0.10~0.45,粘度(mpa.s):≤20000。
上述室温固化型环氧沥青胶泥材料, 23℃下,抗拉强度≥2 MPa、断裂伸长率≥100%,热变形温度≥25℃。
上述环氧稀释剂为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苄基缩水甘油醚、腰果酚缩水甘油醚、碳12-14烷基缩水甘油醚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石油沥青为壳牌90号石油沥青。
上述吸附粉末为无机矿粉、聚合物粉末、植物纤维粉末中的至少一种;且所述的吸附粉末的比表面积≥300cm2/g。
上述有机胺类固化剂是低分子聚酰胺、曼尼希碱酚醛胺、聚醚胺、芳香胺中的至少一种;胺值(mg KOH/g):50~300,粘度(mpa.s ):≤10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科众越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南京林科众越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65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杀菌检测仪
- 下一篇:一种用于隧道式钢管酸洗磷化生产线的水循环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