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物联网控制的智能配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6285.9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4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能远景领金智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06 | 分类号: | H02B1/06;H02B1/28;A62C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饶富春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力 数据 联网 控制 智能 配电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物联网控制的智能配电系统,包括基座、开设在基座内部四个拐角处的安装孔和固定在基座顶部的配电盘,所述配电盘的后端转动连接有旋盘,所述基座的顶部后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后端安装有与旋盘传动连接的伺服电机,所述配电盘的内侧设置有挡环。本发明中,首先,采用智能化调整配电结构,可根据根据实际的电力配电需求,进行配电装置的智能化调整配电处理,既便于不同压力段的调整配电使用,同时也提升了配电装置的适用性,其次,设有自动化灭火结构,可在配电装置内部异常高温或自燃时及时进行覆盖式灭火处理,降低了配电柜烧毁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了配电装置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配电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物联网控制的智能配电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配电系统是按用户的需求,遵循配电系统的标准规范而二次开发的一套具有专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易使用、高性能、高可靠等特点的适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的电能管理系统。然而现有的配电装置仍存在不足之处:大多仅适用单一压力段的变压配电使用,难以根据实际的电力配电需求,进行配电装置的智能化调整配电处理,不便于不同压力段的调整配电使用,适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的配电系统,难以实现配电装置不同压力段的调整配电的问题,而提出的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物联网控制的智能配电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物联网控制的智能配电系统,包括基座、开设在基座内部四个拐角处的安装孔和固定在基座顶部的配电盘,所述配电盘的后端转动连接有旋盘,所述基座的顶部后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后端安装有与旋盘传动连接的伺服电机,所述配电盘的内侧设置有挡环,所述配电盘的两端均呈水平固定连接有贯穿配电盘和挡环的接电块,所述接电块的内侧安装有两组呈水平分布的接电柱,所述接电块的外端顶部和底部均呈竖直旋合连接有贯穿接电柱的紧固螺栓,所述挡环的内侧底部安装有呈竖直分布的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顶端传动连接有外螺柱,所述外螺柱的外部套设有内螺套,所述内螺套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与旋盘的前端面相互贴合的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前端内侧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与两组接电柱相抵接的低压变压器、中压变压器和高压变压器,所述配电盘的前端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前端中部安装有控制器,所述盖板的前端位于控制器的下方安装有无线信号模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配电盘、盖板、旋盘和挡环的空隙处之间填充有细粒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挡环的顶部开设有多组呈矩形阵列分布的漏孔,所述挡环的内部左侧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挡环的内部右侧安装有火焰传感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旋盘的前端位于挡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用于封堵多组漏孔的挡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旋盘的前端位于配电盘和挡环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推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无线信号模块、温度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能远景领金智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京能远景领金智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62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混凝土生产设备
- 下一篇:U型托螺杆除锈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