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使用自发光材料的高强度复合井盖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3406.4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7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龙;朱宣洲;张豪;胡程;李吉道;赵越;王涛;贾庆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B22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李照 |
地址: | 238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使用 发光 材料 强度 复合 井盖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使用自发光材料的高强度复合井盖及其制作方法,属于井盖技术领域,包括井座和井盖体,井座铺设在下水道的井口处,井盖体安装在井座内,井盖体的顶部设有传感器,井盖体的底部与导向支撑机构之间连接。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型使用自发光材料的高强度复合井盖及其制作方法,光敏传感器检测外界环境的光照强度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动力机构驱动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入弧槽通道内,在井圈露出发光,光敏传感器检测外界环境的光照强度大于设定的阈值,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出弧槽通道内,弧槽通道与发光弧槽连通用于排水,通过其控制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转,将夜间发光和排水两者结合在一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井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使用自发光材料的高强度复合井盖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井盖,用于遮盖道路或家中深井,防止人或者物体坠落。按材质可分为金属井盖、高强度纤维水泥混凝土井盖、树脂井盖等。一般采用圆形。可用于绿化带、人行道、机动车道、码头、小巷等。
在中国,大部分井盖和路面贴合不紧,车辆压过时轮胎会和井盖产生碰撞,井盖因此成为城市的噪音源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不少日本民众深受井盖噪音之苦,纷纷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解决“吵闹的井盖”。日本政府随即修改下水道井盖的标准,将圆柱形的井盖改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井盖,并要求井盖铸造必须精确到毫米。这样一来,井盖和路面能够严丝合缝地贴合,既杜绝了噪音,也增加了偷到井盖的难度。
现有技术中的井盖由于其本身结构的缺陷,在夜间工作人员检查时需要照明设备进行照明才能看到,使得其寻找就很麻烦,并且现有技术中的井盖由于其时独立的个体,使得其夜间加湿电动车或者自行车行驶时很容易出现颠簸,而颠簸会造成其驾驶人员不适,甚至摔倒发生危险,从而无法满足现有技术所需,而现有设置发光设置在井盖上加工环槽,发光材料涂覆在环槽内,而长时间的实用灰尘会覆盖环槽,从而将发光处掩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使用自发光材料的高强度复合井盖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使用自发光材料的高强度复合井盖,包括井座和井盖体,井座铺设在下水道的井口处,井盖体安装在井座内,井盖体的顶部设有传感器,井盖体的底部与导向支撑机构之间连接,井盖体和导向支撑机构之间连接处的空腔内设置有旋转发光机构,旋转发光机构与动力机构相接。
进一步地,井盖体包括井圈、井套和转销,井套浇筑在井座凸出的台阶上,井圈的外周面上连接的转销与井套活动连接,井圈上加工有两组圆心逐渐减小的发光弧槽,两组所述发光弧槽之间的最小的夹角大于90°。
进一步地,旋转发光机构包括第一弧板、支撑板、发光层、旋转轴和第二弧板,两根所述支撑板沿旋转轴的直径方向设置,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设置在支撑板的两侧,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同圆心且直径逐渐减小,发光层涂覆在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
进一步地,导向支撑机构包括托环、第一支板、第一弧架、第二弧架和第二支板,托环与井圈固定,托环的内周面与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焊接,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与托环的直径方向对齐,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对称的两侧固定有第一弧架和第二弧架,第一弧架和第二弧架各自之间形成供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插入的弧槽通道,弧槽通道和发光弧槽对齐,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之间供旋转轴贯穿。
进一步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联轴器和横梁,横梁固定在井座,电机安装在横梁上,联轴器的一端与电机连接,联轴器的另一端与旋转轴连接;
光敏传感器检测外界环境的光照强度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动力机构驱动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入弧槽通道内,在井圈露出发光,光敏传感器检测外界环境的光照强度大于设定的阈值,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出弧槽通道内,弧槽通道与发光弧槽连通用于排水。
本发明提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包括新型使用自发光材料的高强度复合井盖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34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