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3248.2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3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郭亮亮;靳佩桦;王子红;周雪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T10/17 | 分类号: | F24T10/17;F24T10/20;F24T10/00;F25B30/06;F24D11/00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含水层 结合 同轴 套管 新型 源热泵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地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包括设置在场地两侧的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之间设置有带有斜坡的地下人造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上层设置有原位土壤,原位土壤上侧为反斜坡,反斜坡地下铺设有水利回路管线;所述的场地内设置有若干钻孔,钻孔内侧设置有一层水泥注浆层,水泥注浆层内侧设置有外管,外管内设置内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地源热泵主要采用浅层地埋管的形式进行供暖及制冷,这种形式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地埋管主要选用PVC管,该管导热系数很低,约为0.4 W/(m·K),而且钻孔回填中易产生大孔隙,进一步降低了钻孔整体导热系数,造成管内循环工质与地层之间综合导热系数低,使得单孔换热量较低,需要大量的钻孔才能满足建筑负荷要求,因此既占用了大量土地面积,又增加了投资,阻碍了地源热泵的推广。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增加管内循环工质与地层之间的导热系数。这二者之间主要包括地埋管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约为1.4 W/(m·K),如果回填工艺不好产生孔隙,导热系数会大大降低)。地层导热系数一般为1.8~4 W/(m·K),其中黏土地层导热系数较低,火成岩地层导热系数较高。近年来中深层同轴套管供暖比较热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结构及运行见图2,水从内外管之间的环空注入到管底部,再通过内部绝热管抽出。外管采用钢管(导热系数约为45 W/(m·K)),水泥注浆导热系数约为1.6 W/(m·K),而且该注浆工艺在石油上非常成熟,可避免大孔隙产生。因此,循环工质与地层之间导热系数比传统地埋管大很多,每延米换热量可达100~150 W/m,是传统地埋管的3~4倍。然而,中深层同轴套管系统的缺点是目前只能供暖,而且深井费用太高。
天然地下水的渗流对地埋管换热有增益效果,但是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增益是有条件的,必须同时使钻孔综合导热系数和地下水流速达到某一值时才有效。若单纯采用同轴套管形式,即使钻孔综合导热系数得到大幅提升,由于天然地下水流速较低(细砂岩约0.01m/d),因此几乎没有增益效果。若单纯提高地下水流速,而采用传统地埋管形式,由于导热系数太低的缘故,因此也几乎没有增益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包括设置在场地两侧的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之间设置有带有斜坡的地下人造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上层设置有原位土壤,原位土壤上侧为反斜坡,反斜坡地下铺设有水利回路管线;所述的场地内设置有若干钻孔,钻孔内侧设置有一层水泥注浆层,水泥注浆层内侧设置有外管,外管内设置内管。
进一步的,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为墙体状结构;地下水槽I顶面的高程与地下水槽II顶面的高程相同,地下水槽I底面的高程大于地下水槽II底面的高程;地下水槽I面向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分为上下两段,地下水槽II的下段内侧与地下人造含水层连接,并且该段面相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的上段没有漏孔。
进一步的,地下水槽II上段的高度为H1,H1的计算方法如下:(1)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最优地下水流速v;(2)根据达西定律求解H1=v·L/K,其中L是A1B0之间的水平距离,K是含水层渗透系数。
进一步的,反斜坡表面设置有防渗层。
进一步的,地下人造含水层为充填有坚硬岩石形成的孔隙介质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的下水流速值1 m/d。
进一步的,所述的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的间距为L1,平行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的间距为L2,L1和L2的数值根据不同厚度人造含水层,模拟当地下水流速为1m/d时得到的钻孔附近温度场影响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32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山芋粉家用快捷刮粉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基于智能手机检测三价铬离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