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体组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2913.6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58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德波;谢非;每凯;骆长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B37/22 | 分类号: | G04B37/22;G04G17/08;G04D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4 | 代理人: | 张曾明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 组件 制造 方法 | ||
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开设有成型孔的金属壳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体及置于所述成型孔内并被所述绝缘体包裹的螺母,所述螺母包括螺母主体及开设于所述螺母主体内的螺纹孔,所述螺母主体的外周与所述成型孔的内壁面之间填充满绝缘体以使所述螺母与所述金属壳体隔离,在注塑成型所述绝缘体之前,所述螺母与所述金属壳体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注塑成型所述绝缘体之后,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螺母焊接接触的部分被切削掉,所述螺纹孔是在切削之后通过攻牙开设于所述螺母上的。本申请有利于加工过程中组件的位置精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金属加工及注塑成型领域,尤指一种壳体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已经是目前一种主流的消费电子产品,智能手表为增加质感,开始大量采用金属材质外框作为表壳,通常,直接在表壳上攻牙形成螺孔,而表带通过螺钉直接锁定在所述表壳的螺孔内。现有部分智能手表产品有不同的要求:1、要求表带直接将螺丝锁在表壳的表带孔内的螺母上;2、表带孔内的螺母需与表带金属不接触;3、表带孔内单个螺母拉力要在10KG以上。
通常,所述螺母的固定一般有如下方案:一是将铜螺母注塑时采用模内注塑直接植入在塑胶中,但是此方案因螺母太小导致模内注塑对螺母的定位困难,且有掉落而损坏模具的风险;二是将铜螺母热熔在表带孔内的塑胶中,但热熔螺母拉力也达不到10KG。专利申请202010165249.3公开了一种表壳的制作方法,在表壳胚体中预铆压部分位置加大了的螺母以将所述螺母固定于所述表壳内,而后再注塑成型将所述螺母与所述表壳固持为一体,最后通过加工去除表壳部分厚度及加大部分的螺母,从而使最终加工完成的螺母与表壳之间完全被塑胶材料隔离。但是该方案存在弊端,为增大所述螺母的拉拔力,需要对所述螺母与表壳胚体的表面进行电化学腐蚀处理以在表面形成纳米孔洞结构,注塑成型时塑胶材料渗入所述孔洞结构可以增强拉拔力,而电化学腐蚀处理会造成所述表壳与螺母的铆接位置出现松动,进而造成所述螺母位置出现偏移产生不良。当然,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所述螺母与表壳单独进行电化学腐蚀后再铆压,但是该方案会增加产品周转时间及铆压工序的时间,造成经过处理的表面出现氧化现象,造成金属表面纳米孔出现损坏,最终会使注塑效果变差。同时所述螺母先攻牙后铆接注塑容易污染螺孔,造成返工。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控制螺母位置精度、具有足够拉拔力的壳体组件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开设有成型孔的金属壳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体及置于所述成型孔内并被所述绝缘体包裹的螺母,所述螺母包括螺母主体及开设于所述螺母主体内的螺纹孔,所述螺母主体的外周与所述成型孔的内壁面之间填充满绝缘体以使所述螺母与所述金属壳体隔离,在注塑成型所述绝缘体之前,所述螺母与所述金属壳体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注塑成型所述绝缘体之后,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螺母焊接接触的部分被切削掉,所述螺纹孔是在切削之后通过攻牙开设于所述螺母上的。
优选地,所述螺母主体外周开设有槽结构,所述螺母主体外周在垂直方向上设有非弧面部,所述槽结构与所述非弧面部外周均被所述绝缘体包裹。
优选地,所述螺母主体上端凸出形成有干涉头部,所述金属壳体位于所述成型孔外侧设有干涉孔,所述干涉头部外周与所述干涉孔固持并焊接在一起,在注塑成型后,所述干涉孔与所述干涉头部被切削去除。
优选地,焊接固定好的所述螺母与金属壳体进行了表面处理,至少在所述成型孔的内壁面与所述螺母主体的外表面腐蚀形成纳米孔。
优选地,所述干涉孔至少设有一处开槽,所述成型孔位于所述开槽下侧形成有使所述成型孔处于环形闭合状态的横梁,所述成型孔的内径小于所述干涉孔的内径并在结合处形成有支撑台面,所述干涉头部与所述螺母主体结合处形成有与所述支撑台面抵持的台阶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将至少一个螺母胚件固定于开设有干涉孔的壳体胚件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29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