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1498.2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8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吴继农;高原;张少波;汪胜波;钱勇;谭国兵;杨辉;杨涛;游旭升;崔建林;孙继峰;李广禄;黄伟;陈奇;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F16L55/32 | 分类号: | F16L55/32;F16L55/40;G01B5/12;F16L101/3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油管 内径 检验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其导向结构的一端螺纹连接于外壳的一端;导向结构的一端电连接于自动供电结构的一端上;自动供电结构的外周壁上沿周向方向间距相同地安装有多个扶正轮;开关定位座的一端粘接于自动供电结构的另一端上;触碰式微动开关内嵌于开关定位座的通孔内;触碰式微动开关的操作钮伸出外壳并可抵接于油管的内壁上,且触碰式微动开关通过导电弹簧可电连接于自动供电结构;第一驱动结构的一端粘接于开关定位座的另一端上;触碰式微动开关与第一驱动结构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一驱动结构的开启或者关闭;第二驱动结构安装于外壳的内腔中;触碰式微动开关与第二驱动结构电连接。该装置操作简单,还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井作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
背景技术
涪陵页岩气田,作为江汉油田保油争气的主战场,开发已经进入中期,压力下降对产量产生较大的影响,采用气举排水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检管作业是气举排水的关键环节。涪陵页岩气田约有气井500口,平均井深约2400-2800米,每口井用管量约340-400根,按照每年检管200口井计算,地面检管量约8万根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手段进行检测,仅这道工序每年浪费人工2400小时,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还存在漏检的情况发生。因此,吴继农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了一种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用于新油管内径的检测,它不仅使用安全可靠,而且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推广以后,检测一口井的油管只需要2个操作者,40分钟完成一口井的油管检测,可以实现当天搬家当天下管。因此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的研制和推广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油气井作业中,为了防止油管变形和油管内壁含有的杂物影响其内通过性,必须对每一根油管的内径进行检测。传统的做法是用小于油管内径约2mm的通径规穿过油管的内孔,能够顺利穿过为合格。由于传统的通径规本身没有驱动功能,检测油管时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将通径规放入油管内孔,利用锅炉车产生的蒸汽作为动力,将通径规从放入端喷射到另一端。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利用蒸汽的热量将管内的死油和蜡融化随着水蒸汽带出来,对清洁管壁有一定的益处,它最适合原井管柱和旧油管。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它的动力是锅炉车产生的蒸汽,因此当蒸汽冷却成液体时,液体会和溶解后的油污混合在一起流淌到地面造成环境污染,蒸汽的高温和高压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高压将通径规喷射出的瞬间冲击力,可以将通径规射出10米以上的距离,如果不做特别的防护,还会对操作者造成伤害;另外,设备和连接管线还需要摆放场地,对于施工场地面积也有一定的要求。第二种方法是将通径规放入油管内孔,两人抬一根长杆将通径规从放入端推向另一端。该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成本也较低;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劳动强度大,需要的人员多,同时还需要足够的场地来保证长杆退出时有足够的空间。第三种方法是在通径规的一端拴上钢丝绳,先将钢丝绳穿过油管内孔,依靠钢丝绳的牵引力将通径规从放入端拉向另外一端。这三种方法虽然都能实现对油管内径的检测,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存在漏检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旨在改善现有的对油管内径进行检测的装置使用不便且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包括:
导向结构;
圆筒状外壳,所述外壳用于可滑动地行走于油管的内腔中,所述导向结构的一端螺纹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一端;
自动供电结构,所述自动供电结构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腔中,所述导向结构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自动供电结构的一端上;所述自动供电结构的外周壁上沿周向方向间距相同地安装有多个扶正轮,所述扶正轮伸出所述外壳并用于可移动地行走于所述油管的内周壁上;
开关定位座,所述开关定位座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腔中,且一端粘接于所述自动供电结构的另一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14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