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367453.8 | 申请日: | 2021-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4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 发明(设计)人: | 吕瑶;苏仕健;彭俊彪;乔泊;彭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绿人半导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487/06 | 分类号: | C07D487/06;C09K11/06;H01L51/54;H01L51/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陈伟;康志梅 |
| 地址: | 221300 江苏省徐州市邳***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化合物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式I所示的有机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有机化合物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特定的连接方式使得两个给电子基团发生有效的共轭作用,对提升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有实际效果。所述有机化合物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时,可以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是1963年Pope等人最早发现的,直到1987年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等人报道了基于荧光效率高、电子传输性好的8-羟基喹啉铝和空穴传输性良好的芳香二胺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通过真空热蒸镀制备了器件为三明治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驱动电压小于10V的电压下,前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外量子效率达到了1%,使得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具有了实用性的可能,从此引起了众多科学家和产业界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
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技术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使得有机电致发光技术成为显示领域和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最热门的研究之一。
目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或屏体仍然存在驱动电压高、电流效率低的缺陷,为了改善这些缺陷,一方面器件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也需要改进各功能层光材料的性能,其中,电子阻挡层材料影响着器件的效率,因此,开发新型的电子阻挡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存在的驱动电压高、发光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
其中,X选自氧或硫;
L1和L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单键、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6-C30亚芳基和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6-C30亚杂芳基;
R1和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6-C40芳基、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3-C40杂芳基、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9-C40稠环芳基和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5-C40稠环杂芳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取代基选自卤素、氰基、C1-C10烷基和C1-C10烷氧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卤素选自氟、氯、溴和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C1-C10烷基选自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异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正己基和正庚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C1-C10烷氧基选自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叔丁氧基、异丁氧基、正戊氧基、异戊氧基、正己氧基和正庚氧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所示,
其中,X选自氧或硫;
L1和L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单键、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6-C30亚芳基和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6-C30亚杂芳基;
R1和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6-C40芳基、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3-C40杂芳基、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9-C40稠环芳基和含取代基或不含取代基的C5-C40稠环杂芳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绿人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绿人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74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