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镁/铝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7027.4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0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平;肖宏超;熊雯瑛;王明跃;曾刚;程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工(长沙)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38 | 分类号: | B21B1/38;B21B47/00;B21B45/02;B21B37/48;B21B37/74;B21B37/00;C21D9/00;C21D1/26;B21B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汇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5 | 代理人: | 李恭渝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高新开发区文轩路***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铝/镁/铝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包括步骤:S1、材料设计,所述材料包括轻质材料、耐腐蚀材料和高塑性材料,设计原则是耐腐蚀材料表面作为复合材料的外表面,轻质材料在保证复合材料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占比大,高塑性材料设计在塑性要求高的部位;S2、材料准备,将拟复合的材料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保证材料表面无氧化物、油污;S3、将拟复合的材料的表面贴合后,整体进行简单复合;S4、放入炉中预热;S5、进行多次热轧复合,直到材料达到目标厚度;S6、轧制完成后进行热扩散退火处理。本发明通过材料形状和尺寸的设计,可以实现复合材料与铝合金一样的塑性成型能力,降低塑性成型工艺难度,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镁/铝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铝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优异的耐腐蚀及表面处理性能,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3C产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对产品减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镁合金作为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产品轻量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来广泛。但镁合金由于其表面处理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较铝合金相差甚远,尤其是在一些外观要求高的产品上,镁合金表面处理性能差、装饰效果差的缺点尤为突出,因而限制了镁合金的进一步应用。在一些薄壁冲压件的制备方面,常规的变形铝合金可以在常温下冲压成型,而镁合金由于其常温塑性差,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冲压成型,导致镁合金的成型工艺难度大、成本高,而限制了镁合金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现有技术的缺点,满足轻量化、防腐蚀和外观装饰的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镁/铝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可以通过前期复合板材中镁合金复合位置的设计,制备出高塑性的镁/铝合金复合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结合强度的镁/铝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铝合金板和镁合金板热轧复合后,结合强度好,成型容易,且具有较好的轻量化和耐蚀性能。
本发明的一种铝/镁/铝合金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材料设计,所述材料包括轻质材料、耐腐蚀材料和高塑性材料,设计原则是耐腐蚀材料表面作为复合材料的外表面,轻质材料在保证复合材料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占比大,高塑性材料设计在塑性要求高的部位;
S2、材料准备,将拟复合的材料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保证材料表面无氧化物、油污等杂质;
S3、将拟复合的材料的表面贴合后,整体进行简单复合;
S4、放入炉中预热;
S5、进行多次热轧复合,直到材料达到目标厚度;
S6、轧制完成后进行热扩散退火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轻质材料为镁合金,所述耐腐蚀材料和高塑性材料为铝合金。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材料设计保证镁合金完全被铝合金夹在中间,四周没有镁合金直接露出。
进一步地,所述镁合金包括AZ31、AZ42、ZK61、MB2等变形镁合金,铝合金包括1系、5系、6系等耐蚀性、塑性及表面装饰性优良的铝合金。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表面清洁包括喷砂、喷丸、机械砂除和溶液浸泡工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所述简单复合工艺包括焊合、销/铆结合、机械嵌合。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所述预热温度为350~480℃,预热时间0.5~3h。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所述热轧第一道次压下量为61%~80%;后续道次压下量控制在30~50%,但为多向轧制,即前一次的轧制方向与后一次的轧制方向成90°夹角;轧制速度7~15m/min,所述热轧温度为350~480℃,道次间的保温时间为10~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工(长沙)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航天科工(长沙)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70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行人核辐射监测系统的探测器结构
- 下一篇:对齐电子元件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