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预拼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6512.X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2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卫振;王昆;杨景芳;李辉;吴志娜;秦连平;路博;张兆新;杨小明;刘建设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10 | 分类号: | G06T17/10;G06T19/20;G06Q50/08 |
代理公司: | 焦作市科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3 | 代理人: | 杨明环 |
地址: | 454100 河南省焦作***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技术 建筑 施工 拼装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预拼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预拼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建筑构件数据库;采集完整的建筑实景空间点云数据;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导入施工图纸建立BIM三维建筑模型;进行三维建筑模型与BIM三维建筑模型的参数对比;根据BIM三维建筑模型施工并更新构件数据库;对BIM三维建筑模型进行参数校正;采集现场施工数据并根据数据更新构件数据库建立新的三维建筑模型。本发明有效对施工现场进行远程监督,参数优化贯穿施工全过程,优化后的精准的数据返回施工现场,提高施工效率、精度及质量,对实物构件进行质量把控,实现施工现场数据的反向优化,减少因构件的问题产生的延误工期及施工质量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预拼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预拼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拼装过程中,BIM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建筑施工拼装之前,可利用BIM进行预拼装模拟,以实现后续建筑施工拼装的顺利进行,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IM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但是现有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预拼装方法主要作用在于对建筑施工构件质量进行把控,如果选取的建筑实物不合适,对最终的建筑设计会有很大影响,且需要人工针对不达标参数的构件确定处理方案,不能整体考虑,且耗费人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预拼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建筑构件数据库:
该建筑构件数据库用于存储三维虚拟模型、实物模型及对所述实物模型、三维虚拟模型的修改方案;
(2)采集完整的建筑实景空间点云数据:
采用数据采集设备对工程选定部位进行完整的空间点云数据采集;
(3)建立三维建筑模型:
将步骤(2)中采集到的真实的构件精确的转化为三维建筑模型;
(4)导入施工图纸建立BIM三维建筑模型:
将施工图纸导入BIM软件中构建BIM三维建筑模型;
步骤(1)-(4)实现了工地到虚拟模型的转化,实物虚化的转变将真实的构件精确的转化为数字模型,提高了建模的效率及精确度。
(5)进行三维建筑模型与BIM三维建筑模型的参数对比:
通过三维建筑模型与BIM三维建筑模型对比,分析实物产品的三维建筑模型与设计的BIM三维建筑模型的差距,具体的通过将三维建筑模型的坐标值与BIM三维建筑模型的坐标值转化到同一坐标系下,利用空间解析几何及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将三维建筑模型的坐标值转化到BIM三维建筑模型的坐标值的参照坐标系下,使转化后的三维建筑模型的坐标值与BIM三维建筑模型的坐标值接近,即使各关键点的理论模型和实物的数字模型接近重合以便后续的数字比较;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关键点是否在规定的偏差范围内,若在偏差范围内则进行步骤(6)的操作,若不在偏差范围内则进行步骤(7)的操作;
(6)根据BIM三维建筑模型施工并更新构件数据库:
根据步骤(5)确定的BIM三维建筑模型进行现场施工,并将数据更新至建筑构件数据库中保存;
(7)对BIM三维建筑模型进行参数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中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65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