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水滞留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4729.7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5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亮;李俊奇;孙宏亮;赵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环益雨洪生态科技(长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E03F1/00;E03F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林之权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滞留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涉及城市雨水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水滞留系统。所述雨水滞留系统,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土壤介质层和排水层;所述覆盖层包括多个覆盖层再生骨料颗粒,所述土壤介质层包括土壤介质再生骨料组合件和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产物组合件,所述排水层包括多个排水再生骨料颗粒。本发明提供的雨水滞留系统避免设置过渡层,无需用土工布包裹排水管,整体结构简单,能保证系统运行初期排空时间达到1h~3h,可防止土壤颗粒流失,堵塞风险低,失效风险小,并能保证植物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雨水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水滞留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自然水文特征遭到破坏,带来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系列问题,为此,我国于2013年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雨水源头减排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之一,而生物滞留技术是重要的源头减排技术之一,主要通过介质入渗、过滤吸附及植物等的综合作用削减径流雨水水量并去除污染物,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生物滞留技术的水量和水质控制原理,影响其水量和水质控制效果的关键是土壤介质的入渗、过滤及吸附性能,而决定这些综合性能的关键参数即为入渗系数,入渗系数太大,污染物在介质中停留时间短,很难得到充分过滤和吸附而被去除,此外,入渗系数大,土壤介质的保水性能差,也不利于植物生长;相反,如果入渗系数太小,处理水量有限,需要的设施规模大,投资成本高,而且,入渗系数小,表层滞蓄的雨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排空,即排空时间长,容易滋生蚊蝇,且植物会因淹水时间太长而死亡。
综上,土壤介质的入渗系数是关键指标,根据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生物滞留系统建设运行初期,当蓄水深度为0.3m时,排空时间的最佳范围为1h~3h,对应的入渗系数为0.1m/h~0.3m/h。随着设施的持续运行,污染物持续累积,入渗系数降低,当超过24h时,需重新更换土壤介质。在我国,首先,上述规范化的设计参数尚未形成,其次,对应的土壤介质配比也未形成,不利于生物滞留系统的规范化、规模化推广。
在我国,雨水滞留系统通常包括土壤介质层、过渡层(用于避免土壤流失)和砾石排水层,排水层中含有穿孔排水管。其中,土壤介质层上种植生物,土壤介质层为生物提供生长条件,采用土工布或砂作为过渡层;穿孔排水管穿孔孔径大于2mm,为避免排水层中的介质经进水孔进入排水管内而流失,需用透水土工布包裹。由于上层土壤介质中粉土或黏土过多,随雨水渗流过程流失严重,不断在过渡层累积,导致过渡层堵塞,从而导致雨水滞留系统易失效;或部分粉土或黏土直接流失进入排水层,造成排水层堵塞,或由排水管排出滞留系统,最终导致整个结构层塌陷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滞留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介质随入渗过程流失,导致系统失效、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水滞留系统,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土壤介质层和排水层;所述覆盖层包括多个覆盖层再生骨料颗粒,所述土壤介质层包括土壤介质再生骨料组合件和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产物组合件,所述排水层包括多个排水再生骨料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覆盖层再生骨料颗粒的直径为5mm-31.5mm。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介质再生骨料组合件和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产物组合件的质量比例为9:1-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环益雨洪生态科技(长春)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建筑大学;环益雨洪生态科技(长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47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款用于数字化3D打印鞋定制平台
- 下一篇:一种铸管用三工位内外滚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