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化镓半导体结构、Micro LED器件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3036.6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73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欧欣;石航宁;刘仁杰;游天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H01L33/32;H01L21/76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 半导体 结构 micro led 器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氮化镓半导体结构、Micro LED器件及制备方法,氮化镓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第二介质层、第一介质层及氮化镓单晶薄膜,第一介质层中具有第一凹槽,氮化镓单晶薄膜中具有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相连通。本发明通过剥离法获得氮化镓单晶薄膜,相对于传统异质外延法获得的氮化镓单晶薄膜,具有更高的晶体质量,以及显著降低的缺陷及位错密度;直接采用同质外延法形成分立的Micro LED外延结构,制备工艺简化,可避免芯片分离工艺中对外延结构造成的损伤,使器件性能更优异;可直接在基底中制备驱动电路,从而无需进行巨量转移,简化工艺,以及工艺难度和成本显著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氮化镓半导体结构、Micro LED器件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Micro LED,全称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即微型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新兴的显示技术,亦可用于照明、可见光通信、无掩模光刻、光镊等领域。Micro LED具有众多优异特性,与目前广泛使用的LCD、OLED技术相比,Micro LED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强的对比度、更优异的色彩、更快的响应时间、更优的能效与更低的功耗、不易老化、更加耐用等先进优势。从而Micro LED在未来将逐渐取代现有显示技术,拥有巨大的市场与前景。
现有多种技术可制备不同类型的Micro LED,但通常Micro LED是基于氮化镓基(GaN)制备的,即在蓝宝石衬底上通过异质外延形成GaN薄膜,并基于GaN薄膜制造微型GaN基LED阵列,再将其倒装、对准键合、巨量转移至含驱动电路的目标基板。
然而目前的Micro LED制造技术仍面临很多挑战,包括:
首先,GaN薄膜与蓝宝石衬底之间存在晶格失配和热膨胀系数失配的问题,从而造成在蓝宝石衬底上异质外延生长的GaN薄膜应力大,缺陷及位错密度高,严重影响GaN基Micro LED的光学性能。
其次,GaN基Micro LED在进行芯片分离工艺时,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等离子体刻蚀工艺,然而Micro LED外延结构在受到等离子体刻蚀时,量子阱的侧壁必然会因等离子体的作用而受到损伤,导致产生非辐射表面复合中心和泄漏电流路径,进而导致Micro LED器件的低外量子效率和显著的漏电流问题。
再者,巨量转移是非常困难且具有挑战性的,每次转移数以万计的Micro LED晶粒,需要极高的对准键合技术,工作量巨大,对设备和工艺技术要求极高,成本高昂。
因此,提供一种氮化镓半导体结构、Micro LED器件及制备方法,实属必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氮化镓半导体结构、Micro LED器件及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制备Micro LED器件中所面临的上述一系列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氮化镓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氮化镓单晶晶片;
对所述氮化镓单晶晶片进行离子注入,于所述氮化镓单晶晶片的预设深度形成缺陷层;
于所述氮化镓单晶晶片的注入面上形成第一介质层;
图形化所述第一介质层,形成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的第一凹槽;
提供基底;
于所述基底的表面形成第二介质层;
键合所述第一介质层及第二介质层;
进行退火剥离及表面处理,以获得依次叠置氮化镓单晶薄膜、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及基底的氮化镓半导体结构,其中,所述氮化镓单晶薄膜中具有贯穿所述氮化镓单晶薄膜的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30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纺织纺丝高效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刚柔耦合交互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