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1711.1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1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崔梦雨;李夜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夜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46 | 分类号: | B29C45/46;B29C45/40;B29C45/73;B29L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固体 制备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固体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原料加热:对固体胶的胶棒原料进行加热并搅拌,使其成为液态原料;步骤二、定型冷却:将所述液态原料注模后进行冷却,定型得到固体胶的胶棒;步骤三、胶棒安装:将固体胶的胶棒安装到固体胶底座内部即可;其中,步骤二采用一种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装置配合完成。本发明在固体胶制备成型的过程中,实现了液态原料的快速充分冷却,降低胶棒的外侧壁与模具内壁之间的粘性,提高了脱模后胶棒的表面质量;本发明中每次注入模具内的液态原料量能够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胶棒成型后长度一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固体胶是一类比较理想而美观的粘合剂,它是将热液注入模中,冷却后变成固体,装入唇膏式管中,形成固体粘合剂。固体胶携带使用方便,使用时转动底座,胶棒微露后涂抹即可;固体胶不污染粘接面以外的区域,且固体胶的粘接力强,并能长期保持胶粘性。固体胶制备时需要经过原料加热和定型冷却的过程。目前在固体胶制备成型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将加热后的液态原料注入模具内冷却过程中,液态原料无法得到充分且快速冷却,导致胶棒脱模过程中胶棒的外侧壁与模具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粘性,影响了脱模后胶棒的表面质量;(2)每次注入模具内的液态原料量难以保证恒定,导致胶棒成型后长度存在差异。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方法,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在固体胶制备成型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将加热后的液态原料注入模具内冷却过程中,液态原料无法得到充分且快速冷却,导致胶棒脱模过程中胶棒的外侧壁与模具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粘性,影响了脱模后胶棒的表面质量;(2)每次注入模具内的液态原料量难以保证恒定,导致胶棒成型后长度存在差异。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料加热:对固体胶的胶棒原料进行加热并搅拌,使其成为液态原料。
步骤二、定型冷却:将所述液态原料注模后进行冷却,定型得到固体胶的胶棒。
步骤三、胶棒安装:将固体胶的胶棒安装到固体胶底座内部即可。
其中,步骤二采用一种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装置配合完成,所述高强度固体胶制备成型装置包括水平的底座,底座上表面通过支架水平固定安装有环形板。环形板的上表面竖直固定安装有与其轴线重合的模具。模具为圆筒形且模具的内径与环形板的内径大小一致。环形板上安装有脱模机构。
模具内部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若干个与其轴线重合的环形水槽,模具外壁上对应每个环形水槽的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的条形冷却管,条形冷却管沿模具径向布置且条形冷却管与环形水槽相互连通。环形板上表面对应条形冷却管的位置固定安装有竖直板。竖直板上水平固定安装有与环形水槽轴线重合的环形冷却管。
底座上表面开设有与环形板轴线重合的环形槽,底座上表面通过环形槽滑动安装有两个对称布置的竖直柱,竖直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固定安装有位于模具上方的输料机构。竖直柱上水平固定安装有与环形板轴线重合的锥齿圈。底座上表面水平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为往复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与锥齿圈相互啮合的锥齿轮。
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锥齿轮转动,锥齿轮带动锥齿圈、竖直柱、连接杆和输料机构转动。高温液态原料经输料机构进入模具内部后首先接触到模具内壁,然后沿模具内壁向下滑动并堆积在脱模机构上,形成胶棒的形状。在此过程中,通过环形水槽内的冷却水对高温液态原料进行冷却,环形水槽内的冷却水同时与环形冷却管内的冷却水经由条形冷却管产生热交换,从而保证环形水槽内冷却水的冷却效果。高温液态原料全部进入模具并冷却定型后,通过脱模机构将胶棒取出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夜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夜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17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